3.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皇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此后,西方崛起和东方没落明显加快。该学者观察问题的着眼点主要是( )
A.政权发生更替 B.文化途径迥异 C.社会形态转变 D.国力对比变化
10.下隶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的措施是
①郡县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察举制 ④科举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3“汉承秦制”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汉朝( )
A.废分封,设郡县 B.设立中朝和外朝 C.实行三省六部制 D.实行行省制度
32. 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5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元史》
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朝议如何管辖地方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哪两种意见,这两种意见的最主要分歧是什么?(8分)
(2)材料二表明,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着怎样的争执?其实质是什么?(5分)
(3)材料三表明,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5分)
10月月考历史答案
8、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写到:“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研究历史应神游冥想,充分发挥主观想象
②读史者应结合当时历史的特定环境感悟历史
③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应同情其所处环境
④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应具有批判意识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
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25.历史学家科林伍德看来,历史研究中遗失最多的大概就是问题,历史人物往往把种种回答留下了(这便是文物、文献),却将自己内心中的问题,尤其是那些自己没有能力回答的问题带进了坟墓。因此历史学家最重要的任务是根据留下的答案去追溯,重构己失去的问题。科林伍德强调历史学家的任务是( )
A.在研究中努力寻找问题意识 B.通过研究历史问题再现历史
C.着重研究历史文物和历史文献 D.着重重新构建新的历史
【加试题】2016年3月2日,我国考古人员通过木椟、金器及一枚印章等随葬品,最终确认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墓主人的身份,就是此前一直在猜测却缺乏充足证据的的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因刘贺只做了27天皇帝而被赶下台并被封为海昏侯,故称“海昏侯汉废帝”)。这说明
A.考古实物的发掘,是对史实的重要补充
B.对于史实的研究,考古发掘是唯一手段
C.历史研究过程中,考古手段最具权威性
D.对于民间的传说,都需要借助考古证实
、在史学研究中,不能对历史问题轻率地下结论。主要是因为
A历史史实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B历史问题的本质是不可能被揭示的
C不同研究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是不同的D研究者受自身认识水平和社会条件的制约
阅读下列三段有关北魏太延四年(438年)的资料:
资料一、《通鉴》记载:北魏太武帝“下诏,沙门年五十以下者还俗。”
资料二、《通鉴》胡三省注:因为这些人身强体壮,还俗为民,还可以为国 作战。
资料三、《通鉴》记载:九月,魏主伐柔然,相持不下。柔然担心魏大军将至,突围而去。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资料二注释资料一,资料三阐释结果
B. 资料一注释资料三,资料二说明动机
C. 资料二注释资料三,资料一说明结果
D. 资料三注释资料一,资料二解释起因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研究世界历史就如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他在此处所强调的史学观点是
A.唯物史观 B.全球史观 C.文明史观 D.现代化史观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 需穷尽人类的文明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研究历史
.某一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了如下一组图片,据此判断他的研究主题是
太和殿 白金汉宫 唐宁街10号
A.中国古代皇权至上 B.立宪君主地位尊贵
C.平民领袖平实民主 D.中外建筑政治文化
唐“开元”年间,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人民之间的友谊。以上叙述中,错误的是
A..时间 B.地点 C.人物 D.影响
基于材料得出恰当的结论,体现了历史学的求真意识。下列由材料到结论的逻辑推理最严密的是
材料 | 结论 | |
A | 《礼记·礼运》中关于“家天下”的记载 | 可以证明夏是我国第一个王朝 |
B | 司母戊大方鼎 | 可以证明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 |
C | 《左传》中关于楚王“问鼎中原”的记载 | 可以证明春秋时期礼乐彻底崩坏 |
D | 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 | 可以证明杜牧眼中的秦王朝暴政 |
分清历史史实、历史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义。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A. 黄帝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祖先
B. 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
C. 姜寨遗址居民过着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理想生活
D. 作为原始先民集体记忆的神话传说史料价值很高
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 “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这段材料说明
A.清代通过调整种植方式和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
B.当时统治者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C.京城城市规模的扩展导致雾霾发生的几率提高
D.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当时环境污染急剧加重
历史研究中,需要用到许多史料。下列史料最具备可信度的是:
A 民间传说 B史学著作 C权威人士的口述 D出土文物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史家追述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记言特其一端。”说明他认为历史学家
A.研究历史不可借助想象和推论 B.在研究历史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C.要亲自参与历史实践感悟历史 D.进行历史想象时要尊重历史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