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选择正确的方式与道路,有利于推动革命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列宁认为,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因为这样做会脱离群众。列宁提出的口号是“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列宁认为革命之所以能够和平发展,因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俄国过激派政府,居然成立,居然过了两年。不管将来结局如何,假定万一推翻,他那精神毕竟不能磨灭。从前多数人嘲笑的空理想,却已结结实实成为一种制度。将来历史价值,最少也不在法国大革命之下。影响自然是及於别国。
——粱启超《欧游心影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列宁提倡的夺权方式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过激派政府”、“空理想”分别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价值”,只需回答一点即可。(6分)
29.考茨基等人指责列宁,他们把十月革命比喻为一个怀孕的妇女,想通过“疯狂万分地猛跳”“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断言“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据此判断,考茨基等人认为十月革命
A.开创了俄国社会发展的新道路 B.创立了城市中心的革命新道路
C.实践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 D.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38.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就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民主革命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人类思想文明角度思考,上述四位政治家有共同之处,表明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没有优劣之分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C. 历史发展主要是由历史巨人推动 D. 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有世界性
25.到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危机中,谷物产量只能达到战前的54%,经济作物更糟糕,棉花仅有6%,甜菜不到7%。工业情况更糟糕,工业产品仅达到1913年的1/7。人民陷入饥饿和生活困苦中。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由于
A.政策调整迟滞对经济的负面效应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严重
C.协约国的武装干涉破坏经济发展
D.社会改革产生不可避免的阵痛
26.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评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以农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9.“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这项事业”应该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五年计划的实行
7.下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造成20世纪50年代末两国粮食产量状况的相同因素主要是
A.政策指导失误 B.优先发展工业 C.整风运动过激 D.自然灾害严重
19.1935年6月,访问苏联的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在日记中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人类更美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 ”这一“浪潮”带来的成果是( )
A.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 B.推动农业蓬勃发展
C.丰富了人民物质生活 D.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18. “(某一事件)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超越了其他大革命。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以及在给予周围世界以长久影响方面,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只要提一下,大众福利国家和社会,也就是现代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形成乃是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胁作出的反应,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一事件是指( )
A.马克思主义诞生 B.巴黎公社革命
C.俄国的十月革命 D.新中国的成立
17. 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C.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18.“国内阶级力量发生巨大变化,临时政府的支柱——军队陷于瓦解,广大士兵不再相信政府,转向布尔什维克一方,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形势开始成熟。”这段话描述的是下列哪一事件的背景
A.辛亥革命 B.巴黎公社运动 C.二月革命 D.十月革命
11.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斯大林模式 B.苏联政局的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与接踵而来的“冷战”压力一起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国国际地位提升 B.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苏联、东欧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15、列宁在评价十月革命时说:“犹如通天火柱一般,后面燃烧着过去的残物,前面照耀着将来的新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去的残物”仅指封建残余
B.“过去的残物”仅指资产阶级政权
C.“新途径”指的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D.“新途径”指的是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3、列宁曾多次强调:“(俄国)开始社会主义革命是容易的,而要把革命进行到底,却比欧洲各国困难。"列宁作此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俄国落后,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不充分
B.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将会受到欧洲干涉
C.社会主义是个新生事物,没成功经验可借鉴
D.告诫同志做好思想准备,革命路还长
28、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这反映出彼得格勒苏维埃
A.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B.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
C.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 D.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
16、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出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反映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史实是
A.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
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D.社会主义工业化
14、2009年5月24号,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法国《解放报》上撰文指出:“金融危机让人们重新发现社会主义…………重回列宁时代或许可以找到挽救自由主义的办法。”下列列宁时代所采取的措施中对克服今天的金融危机仍有启示作用的是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施配给制
B.国家统一地价,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小企业实行国家监督
D.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允许中小企业合理发展
27. 列宁认为目前要从反对沙皇制度向反对资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或者说实现国民公会过渡,而只要政府肯履行它所许下的召开立宪会议的“诺言”,就有可能把立宪会议变为国民公会,并号召人民把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这说明列宁主张( )
A. 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B.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C.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举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