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试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八)
高中 中等 共 6题 185次下载 陈洪清
一、 选择题:(共 5题)
1.

近代前期西学东渐不断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回答题。

1.儒家思想在西学东渐中历经沉浮,康有为尊孔,陈独秀排孔,二者的相同目的是(  

A.尊孔排孔的舆论力量来发动民众

B.否定守旧势力的理论基础

C.借此否定守旧思想,以推动社会变革,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

D.为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并借此掀起思想启蒙运动

2.西学东渐中,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真正可以统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者的是(  

A.社会主义                           B.民主与科学

C.资产阶级新文化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西学东渐中,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呈现由表及里、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这说明(  

A.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具有先进性

B.资产阶级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C.西化之路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必然之路

D.救国强国要走自己的路

世界文化遗产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中等 组卷次数: 134
2.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中外一些城市的发展历史说明,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回答题。

1.中国古代城市是与商业发展密不可分的,下列城市发展与商业发展的先后顺序是(  

①临淄  ②长安  ③临安  ④辽南京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2.扬州成为著名的城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商贸活动较为兴盛  ②在隋朝时成为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中心  ③唐朝后期,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④繁华的夜市是唐朝后期扬州城的一个特点  ⑤成都的城市发展早于扬州的城市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3.下列城市形成和发展与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①利物浦--奴隶贸易  ②曼彻斯特--工业革命  ③深圳--改革开放  ④上海--开埠通商、改革开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等 组卷次数: 155
3.

对外交往、国际关系是历史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回答题。

1.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和唐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的地点分别是(  

A.印度半岛、波斯湾            B.马来半岛、波斯湾

C.印度半岛、苏门答腊岛        D.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

2.20世纪初,日本与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爆发了日俄战争。这场战争与中国有关的事件是(  

①俄国战败,爆发1905年革命  ②俄国将中国旅顺、大连的租借权转让给日本  ③俄国将其对长春至旅顺的铁路及其支线的权利转让给日本  ④后来,日本在旅顺设立关东军司令部,成为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基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古代东盟所包含的范围被称为南洋,现代的中国重视与东盟的合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从唐朝开始,我国有很多人到南洋一带谋生  ②明朝时有更多的人到南洋,促进了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我国重视与东盟的合作符合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时代潮流  ④重视与东盟的合作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等 组卷次数: 125
4.

美国和中国都曾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美国赢得了独立,中国却没有。其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

B.遭受殖民侵略的程度不同

C.对启蒙思想的借鉴力度不同

D.启蒙思想传播过程中的时间差使两国面临不同的国际背景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中等 组卷次数: 169
5.

法国启蒙思想和中国维新思想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很大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A.法国启蒙思想有完备的体系,中国维新思想还不成熟

B.中国资产阶级有两面性

C.中国维新思想的社会基础不及法国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远不如法国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 中等 组卷次数: 188
二、 综合题:(共 1题)
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今中外不少统治者对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十分重视,其解决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及政权的稳固,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与反思。

1)唐太宗在《贞观政要》中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段话集中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结合史实谈谈在经济方面唐太宗是怎样实践这一思想的。

2)在世界近代史上,法、美、日三国是如何解决土地问题的?各给它们本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东北黑土地作为我国唯一且很难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因其耕作层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宜耕作而闻名于世。但是,这里经过近百年的过度开发,作为耕作层的黑土层已流失2/3以上,按现在的耕作强度和方式,黑土耕作层再过几十年就有流失殆尽、成为不毛之地的危险。

材料三: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的比较(2002年)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全国

人均耕地面积(hm2

0.31

0.21

0.10

0.02

0.07

0.05

0.10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kg/hm2

4916

5872

5870

7044

6207

6175

4885

3)针对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等现象,应采取哪些解决措施?

4)分析东北地区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低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原因。

5)计算黑龙江省和江苏省的人均谷物产量,并说明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必须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材料五:进入2005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农村的投资力度。突出特点是国家财政开始越来越多地向农村倾斜,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切实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材料六:人口多、人均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近年来,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数字的增长,擅自扩大建设用地,盲目兴建开发区或工业园区,造成基本农田面积减少,仅在1996年至2002年,我国耕地年均净减少1027万亩,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也不利于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6)联系材料四和材料五,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谈谈怎样才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7)结合材料六,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说明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必要性。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中等 组卷次数: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