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 中等 2017-03-21 共 42题 149次下载 陈玉涛
一、 选择题:(共 39题)
1.

1、 “过春节”又称为“过年”。“年”的甲骨文写法是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  B.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

C.为了纪念神农氏          D.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

古代中国的经济 容易 组卷次数: 154
2.

2、《左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书中记载“郤绮夺夷阳五亩”、“郤与丝矫争田”、“晋郤至与周争堠田”(注:“”部分为人名)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   B.土地日渐私有化   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   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12
3.

3、右面图1到图2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古代中国的经济 基础 组卷次数: 131
4.

4、下列几种农业生产工具或生产方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④②③    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    D.①④③②

古代中国的经济 基础 组卷次数: 149
5.

5、“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材料意在强调

A.井田制的优越性  B.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C.人口膨胀的压力    D.农业生产力的落后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85
6.

6、近年河南省发掘的9000年前贾湖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我国最早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资料,这表明   

A.我国农业起源于本地区          B.当时南方的稻作推广到中原,改变北粟南稻格局

C.当时本地先民生产生活比较先进  D.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17
7.

7、《汉书·食货志》载,秦朝“收泰半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汉景帝“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这一变化说明了

A.秦朝赋税繁重造成社会生产力破坏  B.黄老治国思想基本上取代了法家治国理念

C.秦汉时期农耕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D.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紧密相关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07
8.

8、“此田制(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钱穆《国史大纲》)此田亩最有可能是

A.天子赐予的井田   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  C.租种的诸侯土地  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23
9.

9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营结构发生一定转变②政府重视农业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手工工场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93
10.

10、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太湖流域、鄱阳湖地区、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北方的井灌地区、成都平原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区。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A.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国内统一市场形  D.经济作物扩大种植 

古代中国的经济 基础 组卷次数: 137
11.

11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下列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革命作用的是(  )

A.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   B.推动水利的兴修

C.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D.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27
12.

12、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并存开始于

A.原始社会晚期    B.夏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    D.秦汉

古代中国的经济 基础 组卷次数: 162
13.

13、在今天的收藏领域,官窑瓷器比民窑瓷器更受青睐,拍卖价格也更高。这主要是因为官窑产品

A.年代久远   B.存世量大   C.造型别致   D.工艺高超

古代中国的经济 容易 组卷次数: 132
14.

14、《盐铁论》载:“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剧,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由此可见“铸铁官营”的弊端在于

A.管理僵化,造成官吏腐败   B.价格昂贵,加重农民负担

C.产品低劣,影响农业生产   D.原料匮乏,市场供应不足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02
15.

15、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古代中国的经济 基础 组卷次数: 141
16.

16、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如下图)。该墓葬的时间可能是

A.魏晋    B.隋唐    C.宋代    D.清代

古代中国的经济 基础 组卷次数: 147
17.

17、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

A.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B.突破了政府管理  C.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D.部门间联系减弱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23
18.

181083年成都锦院建立,主要出产四种锦:上贡锦、官诰锦、臣僚袄子锦和广西锦。由此可以推断

A.成都是宋代织锦业最发达的地区         B.宋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空前加强

C.成都锦院属典型的官办手工业           D.宋代已出现新型生产关系萌芽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54
19.

19、《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订货”的生产形式。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 

A.民营手工业占据主要地位    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

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99
20.

20、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08
21.

21、“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D.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84
22.

22、康熙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织造局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②主要生产武器和供宫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11
23.

23、《周礼·地官·司市》载:“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这段材料能够说明

A.西周分封制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B.周人主要从事商业活动

C.西周重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        D.西周时期打破了“工商食官”制度

古代中国的经济 基础 组卷次数: 162
24.

24、《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该材料说明唐朝   

A.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水陆交通      B.重视发展国内商业却忽略海外贸易

C.交通的发展促进海外贸易繁荣    D.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42
25.

25、《汉书》记载:“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下列对当时商业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B.“草市”成为重要的地方商业中心

C.到处都有便利的客舍、邸店和车坊       D.繁华商业中心成为交易活动的平台

古代中国的经济 基础 组卷次数: 193
26.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26、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物流通畅的草市

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工官监管的夜市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49
27.

28、读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表格能够说明   

年代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

非农业税

至道三年(997)

2 408.1

1 567.3

60∶40

天禧五年(1021)

2 641.2

3 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

2 021.3

5 117.2

28∶72

A.商税收入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B.北宋时期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宋代加强了对城市商业活动的监管    D.边境战争严重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60
28.

29、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下列哪种活动

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B.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C.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D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古代中国的经济 基础 组卷次数: 145
29.

30、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乾隆时丝织巨镇盛泽镇“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这说明明清时期的城市

A.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B.经济功能得到加强 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商业活动不受监管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64
30.

31、封建统治者认为“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也认为“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下列政策和措施与上述言论所反映的指导思想相冲突的是

A.商人出不得乘车马,入不得住豪宅   B.盐铁官营

C.商人及其子嗣不得人仕为官         D.工商立国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89
31.

32、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据此推断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是

A.商业容易脱贫致富,是本业   B.农业不如工业,工业不如商业

C.西汉重农抑商任重道远       D.商业虽然为末业,但有助于百姓脱贫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40
32.

33、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   

A.工商皆本   B.海禁政策   C.重农抑商    D.断绝中西贸易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74
33.

34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49
34.

35、明清时中国出现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这一发展趋势的是

A.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

B.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C.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45
35.

36、南宋大官僚“张俊发收租六十四万斛。偶游后圃,见一老兵昼卧。询知其能货易,即以百万付之。其人果往海外,大获而归”。由材料可知 

A.南宋政府实行重商政策            B.地租主要形式为实物地租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D.南宋商品经济发达,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古代中国的经济 偏难 组卷次数: 104
36.

37、有学者说:“与秦朝相比,汉代抑制对象虽然也是‘贾人’,但不包含工矿业者,也与秦朝的‘上农除末’有区别:‘除末’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层面全方位剥夺式的,而汉代‘抑商’趋于政治性的,重点在于打击。”这反映汉代“抑商”的目的是

A.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B.增加政府财政收人 C.抑制富商大贾的实力  D.束缚工商业者思想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35
37.

38、明嘉靖年间,徽州巨商阮弼经商于芜湖,设“染局”,雇工达千人,使本已有十几家染坊且初具规模的浆染业迈上新台阶。促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①芜湖有良好的手工业基础②该地民族资本相对发达③该地出现新的生产关系④该地国内外市场广阔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36
38.

39、有学者提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对三次商业革命的理解正确的是①第一次商业革命突破了商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②汉口镇在第二次商业革命中因繁荣著称③第三次商业革命导致商业和贸易的中心出现转移④三次商业革命都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18
39.

4019世纪60年代世界棉花价格上涨,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从每包9元涨至28元,这使种植者受到极大震撼,纷纷放弃了其他作物的种植。上述现象说明

A.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农耕经济主导地位产生动摇

C.棉纺织业成为最发达的手工业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艰难起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中等 组卷次数: 152
二、 未分类:(共 1题)
1.

27、唐以来十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十来座,宋代发展到四十余座,洛阳、扬州、杭州、广州、鄂州、成都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都市。这是由于

A.宋朝人口迅速增长  B.宋朝统一全国   C.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D.小农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23
三、 综合题:(共 2题)
1.

41、(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天仙配》戏词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   宋朝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与这一时期商贸政策的多元化是密切相关的。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期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积极经营。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四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期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是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8分)

(2)材料二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朝时期“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表现。8分)

(4)材料四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4分)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92
2.

42、(14分)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 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6分)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