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通用复习必修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训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
高中 中等 2020-08-28 共 23题 143次下载 小谢
一、 选择题:(共 20题)
1.

(2019·广西柳州月考)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

西汉初年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

刘邦晚年

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濞、长沙王吴芮

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  )

A.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

D.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等 组卷次数: 191
2.

(2019·河北邢台高二期末)北宋节度使在权力方面比唐朝小,但职衔更高、待遇更丰厚,如宰相带节度使职衔者与地方节度使的俸禄明显高于不带节度使职衔的宰执。节度使作为荣誉被赏赐给宗室、元老旧臣,也被授予那些在边疆重地手握重兵积极维护北宋王朝统治的将领。据此可知,北宋节度使的设置(  )

A.保障了边疆的安全                    B.利于提高中央权威

C.位高权重威胁中央                    D.利于巩固北宋统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等 组卷次数: 196
3.

(2020·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地方制度: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该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等 组卷次数: 131
4.

(2020·江西新余四中检测)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台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由此可见(  )

A.元行省长官的权力独大

B.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专制皇权在困局中渐衰

D.三权分立机制制约相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等 组卷次数: 197
5.

(2019·山东菏泽入学考试)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  )

A.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

B.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

C.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

D.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等 组卷次数: 140
6.

(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二期末)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

A.吏治渐趋清廉化                      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C.官员日趋专业化                      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等 组卷次数: 136
7.

(2020·江西临川一中适应考)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劝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  )

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                    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

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等 组卷次数: 115
8.

(2020·江西临川一中适应考)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等 组卷次数: 135
9.

(2020·安徽定远中学周测)汉武帝时期以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官吏选拔程序更加规范

B.导致了选官标准的根本变化

C.消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控制

D.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等 组卷次数: 106
10.

(2019·宁夏育才中学月考)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

A.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

B.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

C.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

D.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基础 组卷次数: 128
11.

(2019·四川绵阳一诊)宋代选官入仕的途径相当多元,通过恩荫入仕者尤多,但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在当时被认为无出身,在出官、转迁等方面都受到种种限制,而跻身高层者更是寥寥无几。这种现象说明宋代(  )

A.世家大族左右国家政权

B.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C.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D.党派纷争破坏官僚体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等 组卷次数: 138
12.

(2019·广西钦州高二期末)黄仁宇认为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帝国,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隋唐是第二帝国,形成了新的官僚政治。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  )

A.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B.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C.藩镇割据削弱皇权                    D.统治者的开放与包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等 组卷次数: 197
13.

(2019·河南省高考适应性考试)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表可知(  )

表 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

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

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等 组卷次数: 172
14.

(2020·江西南昌摸底)西汉对于官僚权、利的约束较为有效,如荐官有责、上计考课、设刺史以查地方、职务回避制等做法,都从制度层面对官吏用权加以制衡,使得权力不至妄为,因而政平讼理,百姓无愁怨。这体现了西汉(  )

A.官僚制度臻于完善                    B.官僚约束较为有效

C.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D.由人治向法治转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等 组卷次数: 142
15.

(2018·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等 组卷次数: 125
16.

(2016·全国卷Ⅱ)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等 组卷次数: 127
17.

(2015·全国卷Ⅱ)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等 组卷次数: 108
18.

(2019·江苏高考)《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等 组卷次数: 177
19.

(2018·江苏高考)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等 组卷次数: 109
20.

(2018·天津高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基础 组卷次数: 102
二、 综合题:(共 3题)
1.

(2019·江苏盐城高二期末)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有时宰相达20多人。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待秉笔太监代皇帝批红。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

——摘编自陆杰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秦设三十六郡(实数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

——摘自罗志田主编《地方的近代史:

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规律和启示。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等 组卷次数: 106
2.

(2019·江苏一模)中国历史上发展出很高明的国家治理技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末年,强宗大族遍布各地。随着宗族势力的强大,他们逐渐控制了东汉政府选官任官制度,形成了选士而论族姓阀阅的局面,如汝南袁氏一族累世公卿,外戚窦氏更是公侯满门。强宗大族深刻地影响着基层治理。很多地方的郡县掾吏和乡官里胥就是由当地强宗大族把持。他们既要维护族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要解决民间纠纷,甚至于担任乡里职务,处理乡里事务。

——摘编自李小红《中国农村

治理方式的演变与创新》

材料二 隋创进士科之后,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史书记载,“()仁宗皇帝居潜,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政治与科举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汉末年国家治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及其政治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古代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国家治理技术对当代的借鉴价值。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等 组卷次数: 101
3.

(2019·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

(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等 组卷次数: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