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江苏省南京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Word版含解析
江苏省南京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Word版含解析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5-08-17
题号
评分
一、综合题 (共5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5.10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就是确保文化多样性﹐使世界更加安全﹐而不是更不安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一贯的经验使我确信,除了真理没有其他的神。……非暴力植根于真理中,反之亦然。……我信仰世上各种伟大宗教的基本真理。……我还相信,如果我们能够阅读不同信仰的法典,并以这些宗教信徒的角度来理解经典,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根基都是一致的,每种宗教都能从其他宗教中获益。

——[印度]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二  绝食的确制止了首都的猖獗暴行(印度教徒对印度境内的穆斯林进行屠杀)。……毫无疑问,他减轻了印度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恐惧与担忧,使他们有一种相对的安全感。……在穆斯林世界中,甘地的形象有所改变,由原来的头号敌人变成了东方世界的杰出之子。巴基斯坦外交部长谈到了(甘地思想有)“一种为了印巴友谊而产生的新的了不起的感情愿望”。

——[印度]克里帕拉尼《甘地》

材料三  人们只需要打开每天的报纸就会知道,宗教分歧是当今世界一个爆炸性的、甚至是致命的因素……对此的反应要么是退回我们自己的团体之中,将藩篱筑得更高;要么是将宗教因素撇在脑后。这两种策略都不能帮助我们处理宗教多样性问题。我们需要寻找某种互相尊重和与不同传统和文化背景的邻居真诚对话的基础,一个我们能够由此出发,共同努力面对困扰人类的深层伦理和精神问题的基础。

         ——[美]朱迪丝·博玲《中国文化朝觐:宗教多样性探索》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甘地思想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实践。(4分)

2)据材料二,指出甘地在穆斯林世界中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甘地思想对我们今天处理文化多样性问题的启示。(2分)

难度:
知识点:历史杰出人物
使用次数:16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10分)

1)思想:崇尚真理;实行非暴力;宗教宽容。(任答两点2分)

     实践:食盐进军、绝食、文明不服从运动等。(2分)

2)原因:制止暴行;制止宗教冲突;保护了穆斯林。(任答两点2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缩小分歧,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缓和矛盾,推动地区和平。(2分)

3)不回避宗教分歧;摒弃暴力冲突;真诚和平对话;寻找共识;宽容彼此(任答其中两

点,2分)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甘地

【解析】(1)第一小问概括甘地的主要思想,根据材料一“除了真理没有其他的神”可得出崇尚真理;根据“ 非暴力植根于真理中,反之亦然”可得出实行非暴力;“如果我们能够阅读不同信仰的法典,并以这些宗教信徒的角度来理解经典,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根基都是一致的,每种宗教都能从其他宗教中获益”可以得出宗教宽容。第二小问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的内容,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绝食的确制止了首都的猖獗暴行” 可以得出制止暴行;根据“他减轻了印度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恐惧与担忧,使他们有一种相对的安全感。…”,可得出制止宗教冲突;保护了穆斯林。第二小问影响,注意是积极影响,结合材料二从稳定秩序、缓和矛盾,推动和平等角度回答即可。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从对宗教的态度、斗争的方式、彼此的态度等角度回答即可。

2.

10分)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改良运动,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

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天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太平世以开人智为主,最终学校……特旨明谕天下,罢废八股,自岁科试以至乡会试各项考试,一律改用策论,以明圣道,讲求时务……以研究古今中外之故,务为有用之学,风气打开,真才自奋……臣愚以为新政之最要而成效最速者,莫过于此。                                                         

                                        ——孔祥吉编著《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

材料二  今废时文者,恶八股之纤巧苛琐浮滥,不能阐发圣贤之义理也,非废四书五经也。……乡会试的三场考试中……第一场试以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此为中学经济。……二场试以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取其学通而不杂,理纯而不腐者。其磨勘之日,于三场尤需从严,如有四书义、五经义理解缪妄、离经叛道者士子、考官均行黜革。以前两场中经济补益之,而以终场四书义、五经义范围之。

                                         ——[清]张之洞等《妥议科举新章折》

材料三  ……朕(光绪帝)详加批阅,所奏(《妥议科举新章折》)各节剀切周详,颇中肯綮,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两篇。……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

                           ——[清]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一日

材料四  张之洞、陈宝箴集团是当时清政府内部最大的政治派系之一,也是最为主张革新的团体。当人们从张之洞集团以及主要政治人物对康、梁所持的排斥乃至敌对态度,似可多维地了解变法全过程的诸多面相,并可大体推测康、梁一派的政治前景。

                                           ——茅海建《<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主张教育改革的目的及其对教育改革作用的认识。(3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教育主张上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5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光绪帝采纳张之洞方案的政治意图,综合材料三、四,指出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2分)

难度:
知识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戊戌变法
使用次数:10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10分)

1)目的:为变法培养人才。(1分)

认识:改造社会;开启民智。(2分)

2)异:更加强调中国四书五经的地位;(1分)

同:都主张废除八股,考试内容注重时务策论。(2分)

核心理念:强调(固守)中学为体,新学为用。(2分)

3)政治意图:巩固统治。(1分)

     因素:最高统治集团的反对。(1)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维新变法

【解析】(1)本问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准确的理解和概括。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以研究古今中外之故,务为有用之学,风气打开,真才自奋……臣愚以为新政之最要而成效最速者,莫过于此”和 “今天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可以得出教育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变法培养人才。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一“今天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太平世以开人智为主,最终学校”可以得出教育可以改造社会,开启民智。

(2)第一小问异同,首先看异:据材料二“……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取其学通而不杂,理纯而不腐者。”可以看出张之洞更加强调中国四书五经的地位;相同:从材料一“…特旨明谕天下,罢废八股,一律改用策论,以明圣道,讲求时务”和材料二的“今废时文者,恶八股之纤巧苛琐浮滥,不能阐发圣贤之义理也”可以看出,相同点是都主张废除八股,考试内容注重时务策论。第二小问理念,由材料二“以前两场中经济补益之,而以终场四书义、五经义范围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第一小问意图,本问要从光绪帝本身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出发,作为封建社会的君主,光绪帝采纳张之洞方案的政治意图目的是为了巩固自身的封建统治;第二小问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根据材料四“当人们从张之洞集团以及主要政治人物对康、梁所持的排斥乃至敌对态度,似可多地了解变法全过程的诸多面相,并可大体推测康、梁一派的政治前景”可以分析出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最高统治集团的反对。

3.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失败后,清王朝的反动腐朽愈来愈暴露,中国被瓜分的形势愈来愈严重。……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都创办了白话报刊,它使民主革命时期的白话报刊又有了新的发展。从1899年到1918年,各地新创办的就有170种。北起哈尔滨,南到广州,东至上海,西达伊犁,遍布全国近30个大中小城市,甚至连最僻远的世界屋脊拉萨,也在1907年创办了《西藏白话报》。此外在日本东京也出现了9种中国白话报刊。

——王洪祥《中国近代白话报刊史》

材料二  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以后的路,本来明明是更分明的挣扎和战斗,因为这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于“思想革命”的。

——《鲁迅全集》第4

 材料三   在新文学以前,文学的等级观念 ( 文言文学和白话文学 ) 、社会的等级观念 ( 士大夫、知识者和平民百姓 )是根深蒂固的。文学中文言文学为尊,白话文学是平民文学,是次等的。与之相对应的是由此划分的社会等级——士大夫、知识者和平民百姓。即使如梁启超这等提倡白话文学的维新人士,也坚守着“ 物各有群,人各有等 ”。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的斗士们深刻地批判了文言文的封建贵族化本质,主张建立一种全社会和全民族共通、共享与共同的  国语的文学 ”。“ 五四新文学  的革命性成果之一,就是  将特权阶层独占的文学权利还到了最广大的社会平民的手中 ”。

——张烨《文言与白话的千年之争》

材料四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 宣布文体教科书分期作废, 逐步改用国体文, 教科书进入以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为适应教科书文体的改革, 商务印书馆编撰出版了《新法教科书》,全部采用白话文, 初级小学教科书有《国语》、《国文》、《修身》、《算术》、《珠算》、《会话读本》、《自然研究》、《国语唱歌集》等, 共计9; 高级小学教科书有《国语》、《国文》、《算术》、《珠算》、《历史》、《地理》、《理科》、《自然研究》、《会话》、《英语》共计10 , 以后又出版了9 种。

——贾平安《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教育》

1)据材料一,指出1899——1918年白话报刊发展的特点及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鲁迅对白话文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运用白话文体的特点。(3分)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期间白话文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中国白话文运动呈现怎样的特征?从文体革新与思想解放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白话文运动发展的认识。4分)

难度:
知识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戊戌变法
使用次数:10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答案】(13分)

1)特点:数量增多;分布较广。(2分)

原因:资产阶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为了争取民众。(2分)

2)看法:白话文也具备文言文的优势;白话文的兴起是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的结果。(2分)

特点:将白话文形式和反封建内容有机地相结合。(1分)

3)因素: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大力推动;反封建专制的要求;思想解放深入发展。(任答两点,2分)

4)特征:白话文运动深受时代背景、政治因素的影响;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推动到政府确定为官方文体。(2分)

认识:白话文运动顺应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要求;同时思想解放也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2分)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新文化运动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一“从1899年到1918年,各地新创办的就有170种”可以得出数量增多;从“北起哈尔滨,南到广州,东至上海,西达伊犁,遍布全国近30个大中小城市,甚至连最僻远的世界屋脊拉萨,也在1907年创办了《西藏白话报》。此外在日本东京也出现了9种中国白话报刊”可以得出分布较广;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戊戌变法失败后,清王朝的反动腐朽愈来愈暴露,中国被瓜分的形势愈来愈严重”可以从民族危机严重寻找原因,同时,要能够从“数量增多;分布较广”,来得出争取民众的支持来解答。 

(2)第一小问评价,要根据材料来归纳和总结答案。据材料二 “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可以得出白话文也具备文言文的优势;根据“以后的路,本来明明是更分明的挣扎和战斗,因为这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于‘思想革命’的”,可以得出白话文的兴起是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的结果。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反封建的,所以,从以白话文的形式来达到反封建斗争的目的,这个角度来回答即可。

(3)本题要注意归纳和总结材料。根据材料三“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的斗士们深刻地批判了文言文的封建贵族化本质”可以得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大力推动;根据“在新文学以前,文学的等级观念 ( 文言文学和白话文学 ) 、社会的等级观念 ( 士大夫、知识者和平民百姓 )是根深蒂固的”可以得出是反封建专制的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是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的结果。

(4)第一小问特征,从材料一、二、三可以看出白话文运动深受时代背景、政治因素的影响;由材料三到材料四可以分析出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推动到政府确定为官方文体。第二小问认识,从思想解放潮流和白话文运动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这个角度回答。

4.

13分)英国最早确立了宪政,以议会改革为标志的民主进程却历经了两个多世纪,最终实现了其宪政的高度民主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荣革命留给我国宪政的最重要的不足,就是代表权的不平等。……一个国家的立法机关中的代表权是宪政自由的根基,也是合法政府的根基,没有它,政府等同于暴君。……因此,凡是热爱祖国,感激“光荣革命”的人,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精诚团结,努力使之得到改革。

——[英]理查德·普赖斯《关于爱国的演说》(178911月)

材料二  (根据1832年议会改革法)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取消市镇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111席,减少市镇人口2000——4000人的30个选区的议席各1席,……这些议席(重新)分配情况为:……另将65席授予新兴的工业城市,有22个大城市各得2席,21 个中等城市各得1 席。……1833年,新议会法实行后的第一次议会选举结果表明:总人口超过1044万的英国各郡选区选出了189名议员,而人口只有581.6万的城镇选区却选出了364名议员。……在1833年新议会中,贵族子弟仍有217人,全部或部分代表地主利益的议员共有444人。

——张怀印《十九世纪英国宪政改革研究》

材料三 

1867年人民代表制度法案》规定:有一定资产的成年男子(21岁)获得选举权。

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

1918年议会通过《国民参政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

《国民参政(男女选举平等)法》赋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1948年《人民代表法》取消了19181928年两法中关于有产者投票权的限定。

1969年《人民代表法》规定十八岁以上男女公民都有选举权。

                                          ——据钱乘旦《英国通史》整理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光荣革命”的不满及其要求。(2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下院议席调整的主要依据,并分析1833年英国下院议员来源变化的主要原因。它有没有完全解决普赖斯的不满?为什么?(5分)

3)据材料二、三,指出英国下院代表权在19——20世纪呈现的变化趋势。(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英国宪政演变的特点,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3分)

难度:
知识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使用次数:13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13分)

1)不满:代表权不平等(议员选举制度的代表性不够)(1分)

要求:改革议员选举制度,扩大选举权。(1分)

2)依据:选区人口(1分)

原因: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2分)

没有(1分)

问题:贵族、地主的代表在下院仍占相当大的比例。(1分)

3)趋势:逐步取消了对享有选举权关于财产资格、年龄、性别、出身限制;享有选举权

的范围逐步扩大;议会代表权不断下移。(3分)

4)特点:和平性、渐进性(2分)

认识:民意的代表性标志宪政的民主发展程度。

民主权利的获得需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宪政框架下可以实现民主的和平推进。(任答一点得1分)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近代英国代议民主制的发展历程

【解析】(1)问,根据材料“光荣革命留给我国宪政的最重要的不足,就是代表权的不平等”,可以得出,作者对“光荣革命”的不满是代表权不平等;根据材料“凡是热爱祖国,感激“光荣革命”的人,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精诚团结,努力使之得到改革”可以得出,其要求是改革议员选举制度,扩大选举权。

2)问,根据材料“取消市镇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111席,减少市镇人口2000——4000人的30个选区的议席各1席”、 另将65席授予新兴的工业城市,有22个大城市各得2席,21 个中等城市各得1 席”,可以得出调整的主要依据是选区人口;回答下院议员来源变化的主要原因,要注意结合材料所给的时间,此时,正值工业革命即将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的变化;对普赖斯的不满,并没有解决;根据材料“在1833年新议会中,贵族子弟仍有217人,全部或部分代表地主利益的议员共有444人”,可知贵族、地主的代表在下院仍占相当大的比例。

3)问,变化趋势要注意准确解读和归纳材料,根据材料材料三,从政府逐步取消对享有选举权关于财产资格、年龄、性别、出身限制等角度进行概括。根据材料“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 规定十八岁以上男女公民都有选举权”,可以得出议会代表权不断下移。

4)问,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的“光荣革命”可以看出英国的宪政演变具有和平性的特点,由材料二和材料三选举范围不断扩大又可以看出具有渐近性的特点;第二小问认识,本题属开放性试题,只要同材料相符,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5.

14分)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 ,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 ,提出自1700年至1820 ,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 ,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 % ;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 % ;贡德·弗兰克认为 ,直到1800 ,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 ,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 ,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 ,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2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9分) 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

难度: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使用次数:15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14分)

1)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任答两点,2分)

2)社会现象: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2分)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1分)

3)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1分)

论据:

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商业: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8分)

观点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1分)

论据:

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

商业: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人大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8分)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和提炼能力。根据材料“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可以得出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根据材料“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丝,俱到此上市”,可以得出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结合材料,可以归纳出市镇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商帮的出现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问,第一小问,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材料“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可以得出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参加科举;根据材料“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可得出供应子女读书。第二小问,注意题干给的是“经济政策因素”,所以,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出“重农抑商”。

3)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解答本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概括出材料三中“悖论”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史实,来说明材料中的观点即可。从材料中可以解读出观点一: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观点二:中国传统经济是停滞的,然后根据此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相关史实,来解答即可。

二、选择题 (共20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20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25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基础
7
28.00%
中等
13
52.0%
容易
5
2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综合题
5
20.0%
选择题
20
80.0%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历史杰出人物
1
4.0%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戊戌变法
2
8.0%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2
8.0%
古代中国的经济
1
4.0%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2
8.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2
8.0%
现代科学技术
1
4.0%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1
4.0%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两次工业革命
1
4.0%
古代希腊 罗马的政治制度
1
4.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
4.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
4.0%
近代中国反侵略 求民主的斗争
2
8.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4.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
4.0%
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2
8.0%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
4.0%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1
4.0%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4.0%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恒岳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