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史学热点
>
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63
更新时间:2021-04-23
纠错
1.

18 世纪的中西方发展道路

材料一 在历史研究中,长期盛行 “西欧中心论”,即认为西欧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优越性,将西欧的道路和模式绝对化与普遍化,认为任何国家要想发展,就必须走欧洲道路。近 30 年来,学术界突破了 “西欧中心论”,主张非西方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其文化和历史的完整性和独特性,中国尤其如此。

材料二 西方学者的不同观点

学者

论著

观点

伊懋可

(M.Elvin)

《中国过去的模式》

中国在明清时期没有出现近代欧洲式的科学变化与组织变化,经济陷入“量的增长,质的停滞”,所以18世纪以后,逐渐落后于走向工业化的欧洲。

彭慕兰

(K.Pomeranz)

《大分流》

18世纪的中国江南和西欧一样,面临相同的危机,即本地土地对人口的供给已经到达上限;更包含同样的积极因素(往往被西欧中心论者引以为西欧特有),比如具有不断扩大的市场和精细的劳动分工。甚至很多方面江南更先进,更符合发生产业革命的预期。实际上西欧和江南经济命运的大分流发生在18世纪晚期,而不是在此之前二者有多少本质区别。

舒尔茨

(W.Schultz)

《中国的片断》

清代中国劳动力日益廉价而资源和资本则日益昂贵,这种陷阱在农业与工业领域中都存在;中国社会经济无法靠自身的力量摆脫陷阱,只有外国入侵的刺激才能将它打破。

王国斌

(R.BinWong)

《转变的中国》

如果将近代西欧历史抽象成一种理论模式,就会出现非西方世界的近代化都只是“回应西方的冲击”这种理论。欧洲的经济制度比中国在容纳资本主义兴起方面具有优势,但中国的经济制度通过改进,能促进其快速的工业化。

1 )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中心议题。

2 )材料二中哪两位学者的言论是不支持 “西欧中心论”的?评述他们的观点。

查看答案
题型:论述题
知识点: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1 )西方的发展模式是否普遍适用。为什么 18 世纪工业革命发生在西欧而不是中国。

2 )彭慕兰、王国斌。

彭慕兰认为 18 世纪的西欧和中国江南在经济上面临相同的问题,也有着同样的可能导致工业革命的先进因素;江南经济在某些方面领先于西方。王国斌认为不能把西欧的具体的历史进程抽象成一种普遍的理论模式;中国有自身的发展优势。

他们看到中国经济的优势,没有从西方的视角来看问题,突破了欧洲中心论。

【详解】

1 )论题:根据材料一中 历史研究中,长期盛行 西欧中心论 ’”“ 30 年来,学术界突破了 西欧中心论 ’” 等可知,其中心论题为,西方的发展模式是否普遍适用;根据材料二中 明清时期没有出现近代欧洲式的科学变化与组织变化,经济陷入 量的增长,质的停滞 ’ ”“ 西欧和江南经济命运的大分流发生在 18 世纪晚期 ”“ 中国社会经济无法靠自身的力量摆脫陷阱 ”“”“ 欧洲的经济制度比中国在容纳资本主义兴起方面具有优势 可知,其中心论题为,为什么 18 世纪工业革命发生在西欧而不是中国。

2 )学者和评述:首先根据材料二中 “18 世纪的中国江南和西欧一样,面临相同的危机 ”“ 中国的经济制度通过改进,能促进其快速的工业化 等信息,得出彭慕兰、王国斌的言论说明其不支持 西欧中心论 ;然后说明其观点,比如彭慕兰认为 18 世纪的西欧和中国江南在经济上面临相同的问题,也有着同样的可能导致工业革命的先进因素,江南经济在某些方面领先于西方;王国斌认为不能把西欧的具体的历史进程抽象成一种普遍的理论模式,中国有自身的发展优势;接着运用唯物史观,评价其观点的进步性,即他们看到中国经济的优势,没有从西方的视角来看问题,突破了欧洲中心论。

=
类题推荐:
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
难度:
使用次数:104
更新时间:2020-12-22
加入组卷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百年忧患,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当时的中华文化体系不能提供现成的现代化方案,我们必须从外来文化体系中去寻找。从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也曾向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但均未成功;而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使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这就以实践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相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葆活力。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了中华文化体系有吸收、融合并消化异质文化中合理成分的机制,也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摘编自曾加荣《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题型:综合题
知识点: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小小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