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定公》记载,周初曾经俘虏了以职业为姓氏的工商业者。见下表
姓氏 | 索 | 长勺 | 陶 | 繁 | 葵 | 樊 |
职业 | 绳工 | 酒器工 | 陶工 | 马缨工 | 锉刀工、釜工 | 篱笆工 |
这说明当时
A . 姓氏与职业具备了必然联系 B . 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合一趋势
C . 手工业生产已出现专业分工 D . 职业和身份已形成世代相传
C
【详解】
以职业为姓氏的俘虏以及其职业分类可以看出,周初职业,尤其是手工业分工细化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说明当时手工业生产已经出现专业分工, C 正确;先秦姓氏存在社会等级差别,贵族阶层的姓氏与职业无关,题干中所列的是俘虏,只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因此不能断定这一时期姓氏与职业之间具备必然联系,排除 A ;题干未提及商业发展情况,排除 B ;通过题干无法判断俘虏的姓氏是否是世代相传,排除 D 。
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很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 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B . 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C . 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D . 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D
【详解】
核心经济区经济基础好,抗击打能力强,这是由于它们的经济结构的多元性 , 即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非常大而非有限 , 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很重而非较轻 , 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庄园经济激化社会矛盾而非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 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下表为不同时期关于均田制下小农受田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从北魏到唐朝前期
时期 | 内容 | 出处 |
北魏 | 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所受之田率信之”,再加桑田20亩,一夫一妇可受田140亩。 | 《魏书·食货志》 |
隋朝 | 隋朝隋文帝“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 | 《隋书·食货志》 |
唐朝 | 太宗巡幸至灵口(陕西临潼),“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 | 《册府元龟》 |
A . 社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B . 生态恶化导致耕地锐减
C . 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 . 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C
【详解】
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可知,在北魏、隋朝、唐朝时期所推行的 “均田制”下,老百姓都得到了一定的土地,在此基础之上,社会经济一定相比较之前会有较大的发展,故选C;题干论及的是农民的授田数量,而不是社会人口的增加,排除A;题干论及的是在均田制之下,百姓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不是耕地的减少,排除B;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一直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排除D。
宋真宗咸平五年,政府以汴京城 “衢巷狭隘”为由对坊墙整修,并设置了咚咚鼓以警昏晓。到仁宗景佑年间,开始允许居民临街开设邸店,到宋神宗年间,汴京城已是“不闻金鼓之声了”。这说明了在宋代
A . 政府态度决定 “市”能否突破时空限制
B . 商业活动已经不再受到政府的任何监管
C . 政府调整管理制度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D . 汴京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
C
【详解】
依据材料 “开始允许居民临街开设邸店,到宋神宗年间,汴京城已是‘不闻金鼓之声了’”并结合宋朝商业发展的状况来看,随着宋朝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也在改变对商业的严格管理的态度。C正确;决定“市”能否突破时空限制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政府决定’的说法过于夸大政府作用,A排除;‘不再受到政府的任何监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排除;材料未体现汴京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D排除。故选C。
明朝万历年间常熟县令根据吴中风俗总结经验: “农事之获利倍而劳最,愚懦之民为之;工之获利二而劳多,雕巧之民为之;商贾之获利三而劳轻,心计之民为之;贩盐之获利五而无劳,豪猾之民为之。”这一材料表明当地
A .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B .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面临重新分配
C .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质变 D . 独具特色的地域分工已初步形成
B
【详解】
明朝后期,在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吴中地区,根据农、工、商贾、盐贩等行业的劳动获利由少到 多,将社会成员分为愚懦、雕巧、心计、豪猾等不同类型,表明当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面临重新分配, B 项正确; “ 农产品商品化 ” 趋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A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社会经济结构发生 “ 质变 ” , C 项错误;材料内容与 “ 地域分工 ” 无关, D 项错误。
本卷还有30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小小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