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 “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A . 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 . 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 . 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 . 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D
【详解】
材料 “ 先秦文献多次言及 ‘ 夏 ’‘ 有夏 ’”“ 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 ‘ 夏墟 ’ 的存在 ” 体现了文献和实物相互补充以研究历史的的特点,说明研究历史需要文献与实物互相补充,故 D 项正确; A 项只提及文献,较片面,而且 “ 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 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排除; BC 两项只涉及出土实物和考古发掘,说法片面,排除。故选 D 项。
如图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描绘了农业生产的场景。据此可推知,东汉时期该地区
A . 存在大量戍边军民 B . 生计方式受中原影响
C . 耕作方式日益完善 D . 农耕经济占优势地位
B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时期的边疆地区进行铁犁牛耕生产,说明的是边疆地区的生计方式受到中原影响, B 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画中人物的身份,排除 A 项;当时的耕作方式并不完善,排除 C 项;当时内蒙地区仍然是游牧经济为主,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 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A . 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 . 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 . 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 . 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C
【详解】
材料 “ 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 ” 等年号,挂有 “ 龙 ”“ 天 ” 等字眼,这些字眼体现了孙吴政权借助年号宣扬正统的思想, C 项正确; A 项不是目的,推崇天人感应思想也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 A 项;材料 “ 前后四帝 ” 说明东吴政权更迭不频繁,而且 B 项也体现不出材料年号的特点,排除 B 项;材料根本没有涉及孙吴政权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北宋中期以后乡村出现了受雇于高豪之家的代役人,顶替雇主到地方官府当差。募役法实行后,这一类代役人大部分被国家认可,南宋时渐成常态。代役人现象的普及
A . 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 B . 加剧了乡村阶层对立
C . 削弱了基层治理能力 D . 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
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雇人代役现象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表现,对于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收入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发挥较大作用, A 项正确;材料与加剧乡村阶层对立的说法无关,排除 B 项;材料与削弱基层治理能力的说法无关,排除 C 项;在小农经济的影响下,广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 “募间人种红薯”:江西大廣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A . 富民思想的践行 B . 新农作物的传播 C . 饮食结构的改变 D . 人地矛盾的加剧
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玉米、番薯经新航路传播到中国,对于中国的农作物种植、人地矛盾缓和及人口增加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B 项正确;材料与富民思想的践行无关,排除 A 项;材料与饮食结构的改变无关,排除 C 项;高产作物引入有利于缓和人地矛盾,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本卷还有14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徐冰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