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这可用于说明( )
A .良渚文化的传承 B .红山文化的传承
C .龙山文化的传承 D .巴蜀文化的传承
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 “ 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 ” 并结合所学可知,鬻、觚等陶质酒器是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在中原地区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体现出龙山文化的传承, C 项正确;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距今 5300-4000 年左右,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A 项;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B 项;巴蜀文化是指四川省、重庆市的文化,它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滇黔夜郎、昆明夷等文化的辐射,在金属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汉武帝时期, “ 以均输调盐铁助赋 ”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 “ 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 ” 。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 )
A .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 .国家经济资源枯竭
C .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 .只重开源未能节流
D
【详解】据题意可知,虽然汉武帝通过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等措施增加了财政收入,但这一时期由于对外用兵和汉武帝的巡游,依然造成了财政问题,说明汉武帝时期注重了开源,但并没有重视节流, D 项正确;国家财政没有根本好转的原因是不重视节流,而不是朝廷过度干预经济和经济资源枯竭,排除 AB 项;就当时的情况来说,盐铁官营并不算是不合时宜,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然 “ 冒法者众 ” 。当时的人们以 “ 巧制新妆,竞夸华丽 ”‘ 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 ” 为荣。这种好新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代( )
A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 .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C .海外贸易繁荣发展 D .封建等级不复存在
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但宋人 “ 服紫 ” 之俗在当时非常盛行,犯禁颇为普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当时宋朝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 A 项;海外贸易繁荣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 项;封建等级不复存在说法错误,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
A .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 .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 .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A
【详解】根据材料 “ 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采取汉人和契丹人分开治理的措施,体现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的特点, A 项正确;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 项;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C 项;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897 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 “ 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 ” ;当年科举考试 “ 犹然故辙 ” ,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 )
A .侧重选拔时务人才 B .极大促进西学传播
C .尚未发生实质变化 D .深刻推动制度革新
C
【详解】科举考试 “ 犹然故辙 ” 是指科举考试还是之前的内容,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沉重打击了想要了解维新变法的群体, C 项正确;此时的科举考试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因此不是侧重选拔实务人才,更不可能极大促进西学的传播和深刻推动制度革新,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
本卷还有13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林资忠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