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 “ 德 ” 的观念至少在西周已经产生,它既是一种个人的品德,又与天命有关。春秋时期, “ 德 ” 的神秘意味开始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献记载: “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 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
A .墨家 B .兵家 C .儒家 D .法家
C
【详解】材料中文献观点 “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 的意思是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产生并发展,儒学 “ 崇德 ” ,主张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主张 “ 为政以德 ”“ 德治 ” 等等,所以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儒学, C 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其主张与文献观点不太一致,排除 A 项;兵家内容主要是战争和治兵经验、战略战术等,与文献观点不太一致,排除 B 项;法家最大的特点是主张严刑峻法,与文献观点不太一致,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 )
A .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 B .蜀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文化中
C .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 D .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
B
【详解】根据材料 “ 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 ” 可知,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说明蜀文化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并融入汉文化之中, B 项正确;西汉中期,蜀文化融入汉文化之中,而非平民化趋势,排除 A 项;根据蜀地墓葬的变化,无法判定其经济实力状况,排除 C 项;两地文化的融合,说明文化交流密切,而非有限,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唐代宗始设枢密使, “ 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 ” 。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 )
A .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B .类似皇帝秘书机构
C .地位在中书省之上 D .下属机构较为完备
B
【详解】根据材料 “ 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 ” ,可知枢密使是在皇帝和宰相之间起 “ 下达上传 ” 的中间环节作用,起初只是转呈奏章,并传达给中书门下实施,因此类似秘书机构, B 项正确;枢密使到宋朝才负责军事,排除 A 项;唐朝枢密使还未成为国家政治行政机构,地位在中书省之下,排除 C 项;材料强调枢密使的职责,并未涉及其下属机构,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北宋开封商人孙赐号,本是酒馆侍者, “ 诚实不欺,主人爱之,假以百千 , 使为脚店(小酒馆) …… 其货渐侈大,乃置图画于壁间,列书史于几案,为雅戏之具,皆不凡,人竞趋之。久之,遂开正店,建楼,渐倾中都 ” 。材料有助于说明北宋( )
A .士人阶层壮大 B .心学思想盛行
C .坊市制度流行 D .抑商政策加强
A
【详解】根据材料 “ 其货渐侈大,乃置图画于壁间,列书史于几案,为雅戏之具,皆不凡,人竞趋之 ” 可知,商人孙赐号的这种经营风格迎合了开封城庞大官僚士大夫的消费趣味,反映了北宋时期士人阶层壮大, A 项正确;南宋时期,心学思想盛行,排除 B 项;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坊市制度被打破,排除 C 项;宋朝抑商政策有所松弛,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朱熹说: “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 ” 以下与这句话核心观点最接近的是( )
A .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
B . “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
C . “ 如麻麦稻梁,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 ”
D . “ 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
D
【详解】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天下万事万物,都遵循天理,天理精深的意蕴都已经包含在圣贤们的著作里了,所以可以通过读他们的书去求理,朱熹的核心观点为万事万物均遵循天理,可以通过读圣贤书的方式求得天理, “ 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 认为万事万物都蕴含着天理,学习的目标在于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即学习的目标是要求得天理,这与材料中朱熹的核心观点接近, D 项正确;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 是陆王心学的内容,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这与朱熹认为的 “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 观点不相同,排除 A 项; “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 强调人的自然欲求,是对朱熹 “ 存天理,灭人欲 ” 的批判,且材料没有体现程朱理学强调 “ 存天理,灭人欲 ” ,排除 B 项; “ 如麻麦稻梁,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 ” 认为理在万事万物之中,但没有涉及如何求理的问题,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本卷还有13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沈婷玉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