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 .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 .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 .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 .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C
【详解】依据图示可知, 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 C 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坚韧度不够好,未广泛用于农业, A 排除;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 B 排除;地图未标示统治区域,无法得出扩大到江南,且青铜铸造的繁荣主要缘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 D 排除。故选 C 项。
【点睛】本题以商周青铜器为切入点,揭示了商周青铜文明与长江流域铜矿开发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共同塑造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结论,深化学生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认知。
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 “ 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 ” 。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 .小篆 B .楷书 C .行书 D .草书
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楷书盛行,楷书具有字体方正、笔画工整、遒劲有力的特点,与材料形象化的描述相符, B 项正确;小篆是秦朝时期的字体,且篆书比较舒朗,具有曲线美,排除 A 项;行书与草书都具有灵活、流动的特点,以适意为主,不要太受法度之限制,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 CD 项。故选 B 项。
【点睛】本题围绕盛唐书法的时代气象和艺术风格创设情境,彰显了书法艺术承载的美学理念,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感受力和领悟力,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摘自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2022 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
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 “ 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 ” 。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 .规范地方行政 B .防止武人干政 C .提升军事能力 D .削弱州府权力
A
【详解】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 A 项正确; “ 干政 ” 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说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显得多此一举, B 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 C 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点睛】本题围绕宋代官职 “ 通判 ” 的概念展开,通过对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等进行阐述,从规范地方行政的角度考查通判设置的目的,学生只有深入理解 “ 通判 ” 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判协政理事,任责督察),方能准确作答。本题可尝试从 “ 副手 ” 、 “ 参谋 ” 、 “ 审核员 ”“ 监督员 ” 等身份理解通判。(改编自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2022 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
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 “ 好名喜夸 ” 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 “ 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 ” ,但 “ 俗气扑人 ” 。这可用于说明( )
A .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 .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 .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 .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镇普遍兴起,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当地风俗产生冲击,形成了 “ 好名喜夸 ” 之风, D 项正确; “ 颠覆 ” 表述过于绝对,士大夫传统观念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排除 A 项;宋朝时期甚至更早以前就已有世俗化审美趣味, “ 初现 ” 表述错误,排除 B 项;明清时期社会结构总体稳定, “ 解体 ” 表述错误,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 “ 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 …… 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 ‘ 康学 ’ ,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 ” ,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 .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 .试图突破 “ 中体西用 ” 束缚
C .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 .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C
【详解】根据材料 “ 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 ” 、 “ 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 ” ,可以看出,陈宝箴本人是赞同并推行了变法改革的,但同时他又认为 ‘ 康学 ’ 使民权平等的学说非常兴盛,这会造成守旧派更大的阻扰,故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C 项正确;新旧势力的合流,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的是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不是为了突破 “ 中体西用 ” 束缚,排除 B 项;彻底否定,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本卷还有12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will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