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 结论 |
A |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 |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 |
B |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 |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 |
C | 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 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 |
D |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镞(箭头) |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
A . A B . B C . C D . D
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 B 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 B 项正确; A 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可能是通过贸易等其他方式传入当地的,不一定属于商朝的统治范围,排除 A 项; C 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排除 C 项; D 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镞(箭头)不代表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 奉朝请 ” 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 “ 奉朝请 ” 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A .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 .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 .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 .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D 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A 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始郡守化,相当于 “ 郡县长官 ” ,排除 B 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解析参考论文: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及其历史意义)
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 .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 .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 .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 .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D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机构被细化规范成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属于中央机构,而且六部分工更为明确, D 项正确;六部为尚书省的下属机构,尚书省拥有行政权,而决策权归中书门下二省所有,排除 A 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排除 B 项;图示只有尚书六部机构,无法呈现降低行政效率的高低,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 “ 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 ” ;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 “ 吾儒 ” 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 .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 .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 .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 .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C
【详解】由材料中 “ 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 ” 、 “ 与吾儒水火不容 ” 可得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地位沦落、佛教和道教的盛行感到不满,站在维护儒学统治地位的立场上抨击佛教、道教,结合所学可知,宋儒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重振儒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目的,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 “ 儒法并用 ” ,排除 A 项;清代的学者主张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排除 B 项;李觏和张载没有主张 “ 杂糅佛道 ” ,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 .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 .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 .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 .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的瓷器从广州出口, “ 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 ” 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 A 项正确;明朝中叶以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私营手工业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是为官府、皇室及军队服务的,排除 B 项; “ 颇受欢迎 ” 的说法夸张,排除 C 项;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没有 “ 明显削弱 ” ,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本卷还有1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郑邦涛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