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西方男医生接生,但在中国不太合适,应该男医生给男的看,女医生给女的看。这体现出到1869年,中国虽然由于列强的入侵,被迫开放,思想受到西方的冲击影响,但还是比较保守。
答案:A
右图取自1884年的《点石斋画报》,它描绘了当时上海妇女打落袋球的情景。能全面描
述画面的选项是
( )
①近代上海多新闻,中西文明汇申城
②三寸金莲爱娱乐,挥杆击球来健身 ③明眸皓腕携幼儿,发髺宽袖显身份 ④巾帼解放新主张,民主科学风气生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图片材料的准确解读能力。可采用排除法。“民主科学”的宣传是在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后,与题干时间不符。
答案:B
(2011通州模拟)“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
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
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通过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要抓住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新礼服、爱国帽、阳历等,再联系选项中各事件的影响即可解决。辛亥革命的影响要全面理解,不仅反映在政治上的民主、经济上的“实业救国”,也反映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及衣食住行等微观方面。
答案:C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解析: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等活动,象征清王朝守旧势力的发辫被剪。
答案:C
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 )
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 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 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 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材料中的时间截止到1937年,而“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成就,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A
本卷还有9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郑小珠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