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2人教版高中历史专题练习23514
2012人教版高中历史专题练习23514
高中
整体难度:容易
2012-01-13
题号
评分
一、综合题 (共5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畋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 ──苏轼《东坡志林•论商鞅》

材料四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网民“草根学者”的转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评价商鞅的视角。这一视角会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带来什么局限性?(2分)

2)据材料二,指出班固评价商鞅变法的视角。史学界认为,班固的史学评价观较为落后。请依据材料二说明理由。(2分)

3)材料三中,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偏差?(2分)

4)材料四作者肯定商鞅变法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所废除的 “旧的政治、经济制度”。(4分)

难度:
知识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商鞅变法
使用次数:11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根据材料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可知作者从个人品行角度评价,由此带来的局限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第2问材料“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可判断是从后果(效果)角度评价,班固认为的“王制”实质上是指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奴隶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围绕此角度组织答案;第3问根据材料概括即可;第4问根据题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得出答案。

【答案】(1)视角:个人品行。局限:以主观情感评价变法,忽视对变法实际效果的考察。(2分)(2)视角:实际效果。理由:维护旧的社会制度、统治秩序,否定了封建制度建立和国家统一的进步潮流。(2分)(3)颂扬秦孝公,贬低商鞅。(2分)(4)依据:顺应时代潮流。制度:井田制、分封制、世卿世禄制。(4分)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拓跋魏在公元486年颁布的另一诏令,更有打破豪宗大姓之垄断,而构成本身所主持的地方组织的功效。这诏令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由地方官指派邻里党长,于是政府有其指挥系统可下达于细民。同时新税则也以一夫一妇为一“床”,而责成其出米2石,布1匹。很显然的,上述地方组织,赋税和土地所有制都彼此联系。这些法规以一种人为的观念从下至上地将整个帝国组织起来。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元宏(孝文帝)之政令是否算做划时代之举?其实只是表面上看来如此。他的作为不过承认已有的趋向,或是锦上添花,对现有的行动予以装饰而已。——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中的“另一诏令”和“新税则”分别指的是什么改革措施?这两项改革措施是为了配合哪一措施而推行的?(3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项措施有何积极意义?(4分)

3)材料二中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如何?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3分)

难度:
知识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使用次数:18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思路分析】第(1)问,要结合材料中的“打破豪宗大姓之垄断……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应指地方行政制度。根据“新税则也以一夫一妇为一“床”,而责成其出米2石,布1匹”来判断应是租调制。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题目要求是材料二的评价,然后说明自己的观点。

【答案】(1)设立三长制(1分),推行新的租调制(1分);均田制(1分)。(2)三长制的推行,完善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2分)。新的租调制使一方面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2分)。(3)评价:孝文帝改革只是对之前社会改革的继承和发展,并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分)认同,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就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孝文帝只是继续推行正在进行的改革措施而已。不认同,尽管孝文帝之前也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但孝文帝的改革比较彻底,且成效显著。(2分,如果结合具体史实回答亦可得分。)

3.

2011314,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地改革,党和国家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4分)

2)从内容看两次改革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4分)

3)两次改革各自的反对势力有哪些?列举王安石变法中反对者最不满的措施。(4分)

4)我们从以上改革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3分)

难度:
知识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使用次数:6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思路分析】第一问根据所学很好回答。第二问两次改革一个属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一个为摆脱危机而进行的,故侧重点有所不同。改革的成效实际上就是回答改革的积极作用。第三问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属于难度较低的题。第四问回答启示时候要紧扣当前的实际来回答。

【答案】(1)都是在社会矛盾尖锐和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2分)目的都是维护其统治。(2分)(2)侧重点:前者是汉化政策;后者是理财策略。(2分)成效:孝文帝改革促使北方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推动社会进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促进了经济发展。(2分)(3)孝文帝改革:鲜卑上层旧贵族和守旧势力,王安石变法:大地主、大官僚等势力;(2分)方田均税法、募役法。(2分)(4)启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改革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实际,策略得当、用人得当;改革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上任意答出3点即可得3分)

4.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面对相似的问题,不同时代的改革措施有很大的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答问题。

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平、广惠之物,守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责然后出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衰多益寡,而押民豪夺之意也。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三:沙皇政府的警察局长在给沙皇的报告中惊恐地说:“农奴制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

——人民网资料

1)材料一反映出北魏什么社会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北魏孝文帝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4分)

2)材料二中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是什么?(2分)

3)针对材料三中“农奴制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沙皇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如何认识改革的社会功效?(4分)

难度:
知识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使用次数:14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思路分析】第一问第(1)小问根据材料“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 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 仓廪不足,租调难持”来归纳概括。第(2)小问为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第二问回答青苗法的影响。第三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农奴制改革。第四问社会稳定、维护统治、促进经济发展等角度回答。【答案】(1)社会问题:土地兼并严重;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得不到保障。(2分,答对2点即可得2分)。措施及效果:孝文帝实行均田制(1分)均田制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赋税徭役的来源,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分);但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又会重新出现。(1分)(2)特点:青苗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协调矛盾、发展经济。(2分)(3)措施:俄国沙皇政府于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3分)(4)社会功效:改革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4分)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维新政府原本试图通过官营企业的形式进行工业化,但在官营企业亏损后即将其下放给了带有许多封建要素的民间资本,民间资本在政府的主导下向近代工业资本转化。

                                                    ——改编自严立贤《日本资本主义形态研究》

材料二:日本近代棉纺织品国内总消费情况(单位:千捆)

 

国内总消费(A+B

消费来源

国内生产(A

国外输入(B

1887-1888

327100

5818

26982

1889-1890

428100

17842

25058

1891-1892

514100

37473

14027

1893-1894

646100

52782

11918

1895-1896

930100

81287

11813

注:()内的数字为相对于国内总消费的百分比。——(日)高村直助《日本纺织业史序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展近代工业的政策对日本民主政治建设所产生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6分)

                        

难度:
知识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使用次数:18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思路分析】第(1)问,经济决定政治,工业化有利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日本是“下放给了带有许多封建要素的民间资本,民间资本在政府的主导下向近代工业资本转化。”说明其封建因素的存在,这是不利用影响,从这两个角度去分析。第(2)问,从表格中可知,国内总消费和国内生产呈现增长趋势,而国外输入则是下降。说明日本工业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入侵的抵制作用。注意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因。

【答案】(1)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具有浓厚的封建性,(2分)确立和巩固了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统治秩序的建立。(2分)(2)发展状况:国内生产迅速增长,国外输入占国内消费比例迅速下降,(或国内消费来源由以国外输入为主转为以国内生产为主。)(2分)原因:明治政府通过及时调整殖产兴业政策和引进、运用先进生产设备等措施促进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2分);通过废除不平等条约等措施逐步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控制。(2分)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5
总体难度:
容易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
20.0%
基础
4
8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综合题
5
100.0%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商鞅变法
1
20.0%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2
40.0%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1
20.0%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1
20.0%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薛晶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