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选C。科举制使得知识分子可以通过考试做官,从而可以培养“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同时,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为儒家经典,这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也就有利于封建政府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即加强中央集权。据此分析,钱穆所说的制度应为科举制。郡县制和行省制不符合题干“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故可排除A、D两项。
下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选C。从图中关键信息“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可判断出为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于隋唐时期,故C项正确。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选D。隋唐时期推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削弱了门第身份的观念,故D项正确。科举制并没有终结宗法制,A项错;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B项错;三省六部制是隋唐的政治制度,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选C。宋初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枢密院长官称枢密使,财政则归三司(盐铁、度支、户部)掌管,三司的长官为三司使,宰相仅有行政权。这样,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故应选C。西汉削弱诸侯王势力,北魏实行三长制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非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由此排除A、B两项;清朝已废除丞相,故D项表述有误。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选B。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制。该制度中,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批,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分工明确,多个部门参与可以减少决策失误,通过三省分权最终集权于皇帝。据以上分析,A、C、D三项均正确。B项“完善中央监察机制”与题干材料无关。
本卷还有19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吴惠敏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