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在孝文帝之前,十六国的君主中也不乏汉化程度很深者,如汉的刘聪、刘耀,前燕的慕容瑰、慕容毁,前秦的苻坚,后燕的慕容垂等,他们本人都有很高的汉文化素养,但都没有能够解开本民族的情结,打破民族间界线,不得不实行民族之间、文化之间的双重标准。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乖乖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
——材料摘自《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迁都及其汉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改革得以成功的主观条件。
材料二 孝文帝当然受到了嫡祖母冯太后的影响,但决定性的汉化政策还是由他制定并推行成功的。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2)用史实说明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条件:①积极主动;
②讲求策略。
(2)工具:①增强了国力;
②促进了融合;
③加速了封建化。
【解析】考点:孝文帝改革。(1)从材料“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 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可以看出孝文帝本人的政治家素质。(2)此问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北魏自身社会发展变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等等角度回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福建“民安土乐业,……无凶年之忧”。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造纸、印刷等业都有长足的进步。宋朝廷大力鼓励商人出海经商,招引外商来华入贡、贸易。嘉祐年间(1056-1063年),福建对外贸易大增,“舶商岁再至,一舶连二十艘,异货禁物如山”。宋初虽严禁与高丽(今朝鲜半岛南部)、侯国(今日本)通商,但泉州一些海商仍以瓷器、丝织品等暗地私贩高丽。南宋时期,与福建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福建地区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一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体制内”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 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3)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
(1)特点:①商品比较丰富;
②交流范围扩大。
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政府鼓励对外贸易。
(2)因素:①自然经济的束缚;
②官办商业的压制;
③重农抑商的传统。
(3)①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被动接受工业文明,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解析】考点: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1)此问考查的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答案就在材料中,仔细概括归纳。(2)古代商业的发展是在农耕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的,并未形成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束缚;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人政治社会地位不高;市场开放程度的限制;政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和税收政策的限制等多种因素促成的。(3)材料三主要论证了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历史进步性。中国进入到工业文明并不是自发的进入的,是在外国列强的侵略之下进入的,是“欧风美雨”的的产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 “克服专制王权”的措施,并用史实说明“克服专制王权”是促进英国经济“继续前进”的。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对自身进行“修补”的?二战后 “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有何具体成果体现?
(1)措施:①颁布《权利法案》,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成立责任内阁,君主统而不治。
说明:率先开展工业革命。
(2)修补:①国家干预;
②福利制度。
体现:建立欧洲共同体。
【解析】考点:(1)英国在“克服专制王权”的历史,是通过“光荣革命”,《权利法案》对王权的限制,英国继续前进是君主立宪制的完善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二战后的政策调整是对自身的“修补”, 欧共体的成立是“修正民族国家”具体表现。
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建议清廷 “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清廷支持这一议奏的目的是
A.模仿西方国家实现“工业立国” B.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C.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 D.取消对发展工商业的限制
C
【解析】考点:甲午战后清政府的经济措施。 AD项明显错误,清政府只是迫于还债压力,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B项材料未体现。C项与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政策相一致。
《韩非子》载:“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 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③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④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解析】考点:古代的手工业。从材料信息来看,鲁人打算到越地经商,别人劝告他别去,因为越人不穿鞋。材料并无轻视手工业的意思。故把③排除,答案为B。
本卷还有38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杨柳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