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马歇尔”。由此得出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A.恢复欧洲经济 B.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C.实施杜鲁门主义 D.稳定世界经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冷战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可见A是直接目的,“自由制度”即是指资本主义制度,因此B是根本目的。CD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故选B。
考点:当代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美苏交锋·冷战
2.1974年6月26日,欧洲共同体八国(爱尔兰除外)和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签署了《北 大西洋关系宣言》,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宣言强调了“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材料表明,西欧对欧美关系有了新的定位,这主要表现在
A.摆脱西欧防务对美国的依赖 B.谋求西欧政治外交上的自主
C.实施不同于美国的东欧政策 D.加强欧共体内部的政治联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政治多极化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关键是时间“1974年”。结合所学,当时欧洲走向联合而实力增强。由材料“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这体现了在谋求西欧政治外交上的自主。故选B。AB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不符合题目中“欧美关系”的限定,故排除。故选D。
考点:当代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当代世界政治多极化·西欧的联合
3.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C.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50年代中国坚持一边倒,倒向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中国与苏联是合作关系且均与美国是对抗的关系,到60、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在70年代的时候,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据此分析可知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外交关系的突破·中美关系的改善
4.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四幅图片中的内容均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业翻土工具,所以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应该是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故答案选C,A 和题意无关,排除。B 和题意无关,排除。D与材料主题不相符合,排除。故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5.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是
A.小农经济盛行 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
C.商品流通不畅 D.传统手工产量不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 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史实分析历史观点的能力。一定时期的观念同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朱子告诫后人,要珍惜衣食,当思来之不易,这与小农经济时代物资匮乏有关。所以答案选A。B和题意无关,排除;C和题意无关,排除;D和题意无关,排除。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小农经济
本卷还有23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徐宇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