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春秋战国时期,在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D项正确;B是秦朝,C是汉代,A是唐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2.“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以上言论应该出自
A.孔子 B.韩非子 C.孟子 D.老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反映了严刑峻法治国的法家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A项核心思想是仁、礼;C项核心思想是仁政;D项主张无为而治。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思想
3.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钱乘旦这样评价理:“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
A.排斥儒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说明儒具有盲目自大和具有一定封闭的特性,当然儒本身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具有博大精深的特性,所以综合来看B项说法最为准确全面,A D两项表述符合材料含义但过于片面,C项说明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宋明理的特点
4.文明史者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
①科举制度的实行 ②城市商业的繁荣 ③印刷技术的应用 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术与文艺术·古代中国的科技术与文艺术·世俗文化的发展
5.《中国文史》在论述先秦的一部作品时写道:“诗人采用象征、比喻的手法,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山川日月、香草美人、千里流沙、蜿蜒八龙等罗织起来,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虚幻世界;另一方面,诗人又通过一系列曲折迷离的情节来展示对现实政治和坎坷人生的悲剧性思考。”该作品的风格为
A.内容古朴的现实主义 B.脱离真实世界的唯心主义
C.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 D.关注自己内心的个人主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先秦的一部作品”“诗人采用象征、比喻的手法”“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虚幻世界”“对现实政治和坎坷人生的悲剧性思考”可知,这部作品为屈原的作品,这部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材料的意思。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术与文艺术·文成就·屈原
本卷还有20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tmch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