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中谈到九鼎的铸造:夏朝初年,夏王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先派人把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从此,九鼎象征着九州,夏王亦顺应“天命”,成为天下共主,九州也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这表明( )
A.九鼎象征王权高度集中 B.夏王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C.夏朝王权威渐趋强化 D.夏朝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1.【答案】B 【解析】三代未实现最高权力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材料中“九鼎”为“天下”代名词,表示夏亡拥有天下,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王权强化,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夏王拥有九州而未提及对九州的治理,故D项错误。
2.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从秦汉到明清地方的行政机构变化较大,极不稳定,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为维护统治,不断对地方机构进行调整,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地方高层行政区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数量的增多,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中央对地方管理,没有体现出地方权力的不断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趋势是中央对地方的不断加强,不是中央与地方分权趋向合理化,故D项错误。
3.《通典·职官》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汉成帝此举意在( )
A.提升御史地位B.提高行政效率C.抑制丞相职权 D.完善监督体制
3.【答案】C 【解析】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也是宰相,提升了御史的地位,是具体做法,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提高行政效率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材料“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三者地位相等,相互制约,削弱了相权,故C项正确;完善监督体制是指健全监察机构,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4.宋朝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杭人嗜蟹,昆尝求补外郡,人问其所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这反映出宋代( )
A.皇帝权力的过度膨胀 B.通判拥有很大的权力
C.人们追求安逸的生活 D.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4.【答案】D 【解析】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设文臣做地方官,并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的权力实施,本题考察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通判拥有监督权,但是最终是对皇帝负责,故B项错误;C项体现不出题目中的“无通判处”,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D项正确。
5.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
A.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B.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C.小农经济相对发达 D.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5.【答案】A 【解析】科举考试制度形成于隋唐,到宋代则大大强化,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影响和覆盖面,庶族与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多,在统治阶层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庶族官僚集团 ,从而影响到宋代文化生活的运行,故A项正确;儒家本就讲究慎终追远,材料反映的祭祖两分局面变为共享,与理学的发展没有因果关系,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否发达并不影响民间祭祖,更不能决定民间祭祖行为的重要性上升,故C项错误;文化氛围的宽松不等于庶民阶层政治话语权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与题干所述现象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故D项错误。
本卷还有28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月半湾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