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是“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这反映了夏朝
A、从禅让制向分封制过渡 B、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C、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D、没有文字得不到世界上的承认
2.冕旒(miǎn liú)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相传为黄帝所作。《周礼·夏官·弁师》记载:“顶有延(前圆后方的木板),前有旒(珠串),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据此记载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冕旒是上古时期皇权独尊的象征 B.先秦时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C.冕旒是封建皇族奢华身份的标志 D.冕旒象征帝王权力顶天立地
3.自西周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长子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以参加财产分配;到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利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的趋势是
A.家庭主要成员的关系逐渐趋于平等 B.嫡长子的权力日趋衰落
C.封建家长制下家长的权力日益巩固 D.传统家庭观念日趋解体
4.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5.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贵族逐渐平民化 B.姓氏逐渐普及化
C.宗法制逐渐瓦解 D.社会逐渐平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