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3)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时期 | 概况 |
高祖、太宗时期 |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
高宗、武后时期 |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
玄宗时期 | 开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
A. 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 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 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 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D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代翰林学士由备君主顾问到开始参与决策再到专掌诏令起草,正式参与决策,说明翰林学士逐渐获得了决策国家事务的权力,成为决策集团的一分子,即在朝廷内部决策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故选D;翰林学士是逐渐参与决策权力,决策权始终还是归皇帝所有,排除A;仅根据翰林学士地位的变化无法证明文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三省六部制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唐前期就已经趋向成熟,排除C。故选D。
(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4)王安石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 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 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C
【解析】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故选C。
(山东省5月学业水平等级考试,,1)表1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它反映出当时
表1
墓葬名称 | 墓主身份 | 墓道数 | 墓道长(米) | 面积(口) (平方米) | 附属设施 |
金村V号墓 | 周天子 | 1 | 76.2 | 148.6 | 车马坑2 |
固围村M1 | 魏王 | 2 | 125 | 756 | ? |
胡庄韩王陵 | 韩王 | 2 | ? | 954 | 24座陪葬坑 |
邯郸二号陵 | 赵王 | 2 | 70* | 1600 | 陪葬坑陪葬墓 |
注:*表示该数据是最小值;?表示没有相关信息。
A.墓葬规制严整 B.等级制度消亡
C.贵族阶层没落 D.社会变动剧烈
D
【解析】从墓的规格来看,诸侯的规格有些已经超过了周天子,反映出分封制的逐渐瓦解,社会变动剧烈,D项正确;墓葬规格都不太一样,不能说明严整,排除A项;当时等级制度仍然存在,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出贵族没落的信息,排除C项;
(山东省5月学业水平等级考试,,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的立国形势,可以说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两宋三百年在中国历史的演进序列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时期,面对严酷的挑战与压力,一代代“特立不回”“危言劲气”的志士仁人、无数默默承载着家国与社会重负的普通民庶,作为时代的脊梁迸发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给后人留下超越前代的物质遗产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
——据邓小南《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
选取你熟悉的一位宋代人物,结合其相关活动,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评分标准:
分值 评分要素 | 层次三 | 层次二 | 层次一 |
(1) 正确价值观念 | 所持观点、所选人物、所作阐释体现正确的历史态度和价值观 | 所持观点、所选人物、所作阐释体现正确的历史态度和价值观 | 所持观点、所选人物、所作阐释体现正确的历史态度和价值观 |
(2) 阐释 | 对材料的理解全面、正确,对历史人物活动交待完整、清楚,所列举的历史人物的活动与阐释结合紧密、合理 | 对材料的理解较为全面、正确,对历史人物活动交待比较完整、清楚,所举活动与阐释结合比较紧密、合理 | 对材料的理解不够全面,对历史人物活动交代不够完整,所举活动与阐释结合不够紧密、合理 |
(3) 表述 | 能表述成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 能表述成文,思路较清晰,逻辑较严密 | 思路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密 |
示例:
北宋建立在五代十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基础上,且其建国后面临着结束割据局面,防止内患发生的问题,从这种角度来说,北宋“生于忧患”。宋朝建立后,内部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等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战事不断。由此可谓宋代长于“忧患之中”。
面对着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局势,范仲淹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担当,主动担起社会重任。出身贫困的范仲淹在进士及第后,多次上书议政,希望革新政治、富国强兵。他任地方官时,同情百姓疾苦,施政养民;他又自请任官西北,抗击西夏。庆历年间,他主持“庆历新政”,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手段。新政虽然失败了,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不仅反映了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范仲淹用他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为后世留下丰厚的精神遗产。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得知,其主旨强调在面对宋代在面临统治危机时,有一部分士大夫挺身而出,通过改革等手段挽救统治危机。因此可结合所学从所学的熟悉的人物入手概括,如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的变法等,并对其内容和影响进行概述、评价即可。
(山东省12月学业水平等级考试,16)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
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
材料二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徳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
(1)态度:荀子主张贵贤、敬贤,慎子主张尊君轻贤;目的: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
(2)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织和军功爵的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解析】(1)不同态度:据材料一“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可知,荀子认为能使圣人尊贵的能统一天下,而能使贤者尊贵的能称霸诸侯,故荀子主张敬“贤” 、贵“贤”,则主尊下安; 据材料“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可知,慎子认为确立君主而尊贵贤人,会造成社会动乱,故慎子反对敬“贤” 、贵“贤”,认为这样会造成社会动乱。相同目的: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法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道。
(2)意义:据材料“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徳而尚贤”和材料“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可知,墨子和李悝都主张选贤任能,结合所学可知,二者的共同作用都有力的打击了当时的奴隶主贵族,强化了人才意识,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点睛】墨子主张“尚贤”“兼爱”“非攻”、“节俭”。
本卷还有168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王杰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