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可以用来说明
A.教皇和教会失去了作用
B.新教信仰不再需要宗教仪式
C.新教信仰方式发生变化
D.无论天主教、新教,信徒地位没有变化
C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由信仰教会变为信仰圣经,以及对教阶制度和宗教仪式的改革来看,通过宗教改革,新教的信仰方式发生了变化。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新教简化了宗教仪式,并非不再需要宗教仪式,排除B项;新教教徒的信仰自主性得到增强,排除D项。
点睛:宗教改革宣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反对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特权,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信仰自由,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宗教改革否定教皇的权威,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了人文主义。
詹姆斯·弗农在《远方的陌生人》中提到:“短短的200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无“关系”就寸步难行的熟人社会,逆转为陌生人的天堂。”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
B.资产阶级革命改革
C.追求现代的生活方式
D.世界日益连为一体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启蒙运动使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追求现代的生活方式均是相关因素但均非“主要”因素,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世界日益连为一体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无直接的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588年8月、伊丽莎白一世亲临前线发表动员讲薛我知道我仅仅有一副女人柔弱的身体,但我有一颗国王的心、英格兰国王的心。我对西班牙或欧洲任何一位王子敢于侵犯我王国边界的行动嗤之以鼻。”本次动员后英国的军事行动
A.遭到了英国议会的否定
B.奠定了大英帝国的根基
C.说明英国已是世界帝国
D.表明英王只是国家象征
B
【解析】
依据材料中讲到的“1588年8月”和“西班牙”这些信息可知,此次战争是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英西战争。此次战争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为英国的崛起提供了条件,故本题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此次战争中英国全力以赴,并没有遭到英国议会的否定,故可排除A;英国成为世界帝国是在18世纪,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C;材料所显示的时间是1588年,英国还处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之下,英王不仅是国家的象征,还握有实权,故排除D。
孟德斯鸠在其1734年出版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认为,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当时的罗马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具有勤劳、勇武、爱国家、爱荣誉、爱自由的美德。据此可知,孟德斯鸠写作此文的目的是
A.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
B.赞美罗马共和制度的种种优点
C.歌颂罗马公民的主人翁美德
D.研究不同政体产生的不同影响
A
【解析】
根据材料“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当时的罗马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具有爱国家、爱荣誉、爱自由的美德”由此可知,该篇文章强调“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主旨是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故A正确。 孟德斯鸠强调“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的主权在民的思想,该篇文章的主旨是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不是赞美罗马共和制度的诸多优点,故B错误。材料的主旨不是歌颂罗马公民的主人翁美德,排除C。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马盛衰原因论》只研究了罗马共和制度,没有研究不同政体产生的不同影响,故D错误。
有人谈到欣赏《蒙娜丽莎》的观感曾有这样的感受,认为蒙娜丽莎“薄情冷淡而又引人动情,美丽动人而又有点不可接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绘画所表现的是对宗教题材的“人”的歌颂
B.是激进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政治观的反映
C.刻画了现实生活中劳动人民的少妇的美丽
D.表现了人文主义学者对艺术欣赏的新情趣
D
【详解】
据所学可知《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作品,结合材料“薄情冷淡而又引人动情,美丽动人而又有点不可接近”可知,作品引人动情,美丽动人,这都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人格的力量,表现了人文主义学者对艺术欣赏的新情趣,D正确;据所学可知作品是对一位贵妇的描绘,A错误;据材料可知,《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作品,是对一位贵妇神情的描绘,没有涉及人文主义政治观,B错误;据上分析,C错误。
法国1791年制宪会议之后,国王路易十六不得不从以前的“路易,承上帝之命,法兰西及纳瓦尔之王”,改称为“路易,承上帝及国家宪法之命,法兰西人之王”。这一变化所体现的政治原则是
A.三权分立
B.民主法制
C.分权制衡
D.自由平等
B
【详解】
从材料中的“路易,承上帝及国家宪法之命,法兰西人之王”来看,国王路易十六的权力是来自宪法,且受到法律的制约,因此这一变化体现的是民主法制。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A、C、D项。
1649年,当英国人民看到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时,数以万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1660年,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受到民众夹道欢迎;1689年,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是如此。这反映了英国
A.历史上并没有民主的形式和传统
B.社会一直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
C.广大民众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
D.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斗争非常激烈
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时……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 “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受到民众夹道欢迎”“威廉和玛丽……也是如此”可知,英国广大民众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信息材料未体现,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点睛】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很好的衔接,既使英国由封建国家过渡到资本主义国家,又没有出现过渡时期极易发生的社会不稳、秩序混乱的情况。从而为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理性”精神引导、彰显了人们对世界和人类的思考。下列各项中,最符合17~18世纪时期之“理性”内涵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
C.“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D.“主权在民”
D
【解析】
理性是启蒙运动是核心内容,主权在民是启蒙运动时期卢梭思想主张,故D正确;A是智者运动主张;B是苏格拉底思想;C是薄伽丘思想。
有学者把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哲人比喻成最爱吵架的战友,下列主张能体现他们共同性的是
A.提倡开明专制
B.主张三权分立
C.反对封建专制
D.主张暴力革命
C
【解析】
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故C项正确;A项是伏尔泰的主张;B项是孟德斯鸠的主张;D项均不是他们的思想主张。
某学者指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两者反天主教会腐败、特权的主要目标虽基本一致,但内涵与影响有另别。两者互有促进,有先后之序。”下列关于二者相似之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使人们摆脱了基督教神学思想的束缚
B.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打击了封建势力
C.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步解除了精神枷锁
D.集中于社会上层领域
C
【分析】
本题的易错之处是不能很好把握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影响的异同。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步解除了精神枷锁,C正确;文艺复兴使人们开始摆脱神学思想的束缚,宗教改革针对的主要是罗马教会,并非使人们摆脱了基督教神学思想的束缚,A项的表述是错误的;B项“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中,与题意不符,排除;文艺复兴运动集中于上层领域,宗教改革扩展到社会中下层,故D项错误。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伏尔泰认为共和政体提倡自由平等,它的原则是正确的,但共和会产生党争,引起无政府状况和不断的骚乱。伏尔泰希望哲学家做国王,这样在他的领土上,理性越是进步,狂热和迷信所造成的损害就越小。据此可知,伏尔泰
A.认为政体构建需关注理性发展
B.主张建立以理性为原则的共和政体
C.本质上希望保留封建特权等级
D.强调君主立宪制最能体现自由平等
A
【详解】
考查启蒙思想。由材料“共和会产生党争,引起无政府状况和不断的骚乱……理性越是进步,狂热和迷信所造成的损害就越小”可知,伏尔泰认为共和政体并不能确保理性,会引起纷争和骚乱,哲学家做国王可以确保理性,可以使狂热和迷信造成的损害减小,这反映出伏尔泰认为政体构建要关注理性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伏尔泰虽然认为共和政体的原则实质正确的,但并没有主张建立共和政体,他认为“共和会产生党争”的弊端,故B项不符合题意;实行君主制不等于保留封建特权等级,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强调君主立宪制体现的自由平等,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于1912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用许多笔墨描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他渴望被人理解和接受,但最终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该作品创作风格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典型特点是反传统、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变形记》是典型现代主义文学作品,D选项符合题意。古典主义文学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作为题材,A选项排除。浪漫主义文学注重挖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特点,B选项排除。现实主义文学力图真实的再现现实生活,典型的再现社会风貌,深刻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C选项排除。
18世纪末期,欧洲大陆的许多君主,如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等都鼓吹自己是国家“第一仆佣”,以此拉拢人心。这反映了
A.民主政治已普遍建立
B.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
C.君主对法国大革命的认同
D.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各国君主将自己打扮成国家的仆佣,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君主,其意在消弭人们反对君主专制的呼声,从侧面反映的启蒙思想的影响较大,B符合题意;ACD均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
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
A.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
B.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
C.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
D.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
C
【解析】
材料“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有利于实现雅典公民内部的平等,使人人都可以参政议政,材料“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有利于发挥富人的作用,减轻贫民负担,据此可知,雅典的这些举措有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故C项正确;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题干涉及的是雅典民主选举,并没有体现文化事业不发达,排除B;雅典民主选举体现了相对平等而非绝对平等,排除D。故选C。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当欧亚初通贸易时,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与印度的金银比价,比欧洲高得多……在中国及其他大部分印度市场上,纯银与纯金的比价通常为十对一,至多也不过十二对一,而在欧洲则为十四或十五对一。”根据材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白银的流通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
B.世界白银流入中国并广泛流通使用
C.大量白银流入促使中国出现价格革命
D.白银成为当时各大陆通商的主要商品之一
C
【解析】
白银等贵重金属是当时世界交流的重要货币,它反过来会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因为“中国及其他大部分印度市场上,纯银与纯金的比价通常为十对一,至多也不过十二对一,而在欧洲则为十四或十五对一”,所以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入流通领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虽然有大量的白银流入,但中国并没有发生像欧洲那样的价格革命,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之初,白银等贵金属是各地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加尔文认为信徒不仅要信仰上帝,还要做荣耀上帝的善功(对职业的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这一主张有利于
A.巩固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B.扩大路德教的社会影响
C.强化天主教的禁欲主义思想
D.拉近宗教与世俗的距离
D
【解析】
材料表明加尔文把信仰上帝与世俗的职业的劳动与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拉近宗教与世俗的距离,D项正确;材料中提出的“善功”理论,但并没有论及其对民众的影响,所以不能体现出这一思想巩固了民众对宗教的信仰,故A项错误;加尔文在宗教改革中创立了自己的教派,称为“加尔文教派”,属于新教的一种,不属于路德教,且新教否定天主教的禁欲思想。B、C项错误。
从1688年“光荣革命”到19世纪末,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步得以确立和完善。其中“光荣革命”以后,其政治制度方面的变化是
A.议会立法权力得以大大强化
B.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得到满足
D.内阁如同第三院,地位重要
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从1688年“光荣革命”到19世纪末,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步得以确立和完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以后,其政治制度方面的变化是议会立法权力得以大大强化,故A正确。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是长期逐渐的过程,故B排除。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得到满足,在1832年议会改革后,故C排除。内阁对议会负责,故D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光荣革命
西西里远征失败以后,面对惨痛的失败,雅典人不是总结教训反省自身的原因,而是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好像他们自己没有表决赞成似的。由此可见雅典
A.精英政治的特征
B.民主政治的暴民性
C.公民精神的消解
D.演说家的非理性心态
C
【解析】
据材料“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好像他们自己没有表决赞成似的”可以得出,雅典公民的做法缺乏对雅典负责的态度,说明公民精神的消解,C正确;A与雅典史实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暴民性”,B不正确;对外远征不仅仅是演说家的决策,而是广大公民的集体决策,D不正确。
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是在魔鬼的引导下,享受了24年纵情声色的世俗生活,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而在启蒙运动时期,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却是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被上帝拯救,灵魂归于上帝。可见
A.启蒙运动更强调个人力量
B.启蒙运动彻底改变了人文主义精神
C.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性更强
D.两个浮士德都处于中世纪的蒙昧中
A
【解析】
依据材料中“文艺复兴时期……在魔鬼的引导下……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强调的是魔鬼,意指文艺复兴借助宗教外衣,没有完全脱离宗教,而“在启蒙运动时期……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突出了单个人的力量,故A项正确;启蒙运动时期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而“彻底改变了人文主义精神”表述不合史实,故B项排除;启蒙运动上升到反对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故C项排除;材料不是两个浮士德本身的阐释,而是借助浮士德来说明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区别,故D项排除。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人使!在智慧上多么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段话
A.深受牛顿经典力学的影响
B.出自“人曲”并讴歌了人性
C.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诉求
D.是对理性思想的猛烈批判
C
【解析】
据材料“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重视人与人的价值的思想,体现了人文主义,故C项正确;牛顿经典力学体现了自然科学的进步,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材料内容出自于莎士比亚,而“人曲”指薄伽丘的《十日谈》,故B项错误;人文主义是对天主教神学世界观的批判,不是对理性思想的猛烈批判,故D项错误。故选C。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希腊哲学繁星般的智慧天空中,其实智者学派也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级然在哲学争鸣的古希腊时代被苏格拉底的理性论批倒,但其将哲学的思辨注入了古希腊哲学思想的肌体;即使他们在思辨的道路上走到另一个极端,但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没有智者学派,就很难设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冉海涛《古希腊智者学派之浅析》
材料二 文艺复兴在各方面都创造了毫不逊色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成就:伯鲁乃列斯基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从古罗马万神庙而来,米开朗琪罗的圣彼得大教堂穹顶更是将恢宏壮阔、庄严崇高发挥到无以复加。
——张卫、朱江《略论文艺复兴建筑的历史成因及历史地位》
材料三 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持续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即曾被恩格斯所称赞的“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灿烂夺目的时代,因而人们一般把18世纪称作法国的“启蒙世纪”或“哲学家的世纪”。
——摘编自黄淳《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及其特点》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智者学派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智者学派的主要主张及其形成的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世纪”所倡导的主要思想及其产生的主要影响
(1)主要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背景:雅典城邦奴隶制经济发达;公民直接参政促使人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
(2)现象:文艺复兴时期造就了许多气势恢宏的建筑。主要原因: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
(3)主要思想:天赋人权;民主、科学、自由、平等;三权分立思想;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意五个就可以)主要影响:成为早期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鼓舞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智者学派的主要主张。其形成的背景要从经济方面雅典城邦奴隶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还要从政治方面雅典的民主政治使人的地位提高也会出现人文精神。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是指高大、气势恢宏的建筑的出现,这些建筑物都是人建造的,体现的是对人的肯定,所以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要从经济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思想方面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等。
(3)“启蒙世纪”所倡导的主要思想其实就是回答出常见的启蒙思想即可,例如,天赋人权;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其产生的主要影响其实就是回答出启蒙运动的影响即可,例如,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鼓舞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描绘了理性的蓝图、设计好了社会方案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近代国家观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国家来源:社会契约;国家归属:人民主权;国家运行机制:分权而治(三权分立);国家职能:保护人权。
(2)相同之处:兴民权,反对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
不同之处:欧洲的国家观念基于反教会神学;而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
原因: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阻碍社会发展;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甲午战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通过学习西方转变国家观念,探索强国之路。
【解析】
(1)根据“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国家来源、国家归属、国家运行机制和职能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2)根据“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并结合材料一可知,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在于兴民权,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根据材料一可知欧洲的国家观念随着基督教的兴起而形成神权国家,所以欧洲近代国家观念主要是反对教会神学。而中国近代的国家观念则是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导致其不同之处的原因主要是中欧的社会传统和面临的社会现实、经济基础有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孤立法律的做法是错误的,必须要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法律和其他社会领域之间的关系。孟德斯鸠重要的法律思想包括法律和自由的关系,他认为法无禁止就是人们自由活动的依据。他还认识到权利和权力之间的辩证关系,约束权力才能保障自由,有节制的权力之下才会有真正的自由,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是节制权力唯一可行的方案。他提出法律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法律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法律可以带动社会的变化。
——摘编自谢斌《论启蒙运动在法律思想史中的地位》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法律与自由”自行拟订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示例一)论题:法律的理性主义是人权自由的保障。
阐述:孟德斯鸠以法律中的理性主义论述了法律与自由的关系;法律既保障人权的自由也限制人权的自由,这种法律与自由的辩证关系,真正保证了自由和平等的实现;如美国1787年宪法既规定了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的权力,同时又对三者的权力进行了法律限制,从而真正保障了三者权力的自由行使。
(示例二)论题:法律与人权自由应是动态的。
阐述:孟德斯鸠认为法律与人权自由是动态的,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法律和人权自由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和人权自由的内涵与范围也都应发生变化;如近代英国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君主立宪体制,但这种体制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调整才逐渐形成的;同时英国人权自由的范围也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民主改革而最终扩大的;所以法律与人权自由是动态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先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如法律的理性主义是人权自由的保障、法律与人权自由应是动态的等,之后再调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前者,要利用孟德斯鸠以法律中的理性主义论述了法律与自由的关系的观点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论证,后者要利用孟德斯鸠认为法律与人权自由是动态的和英国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君主立宪体制的不断演进来论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们自已创造自已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已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概括材料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示例一:人类活动开创历史,但受历史条件制约。巴黎公社运动是人类历史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首次尝试,为社会主义运动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但它是在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民族矛盾尖锐的背景下爆发的,当时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所以运动最终失败。可见,历史是主客观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历史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示例二:历史是在多种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和发展的。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发生是多种历史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17世纪末英国确立了代议制民主,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英国在长期的对外殖民扩张与海外贸易中,获得了广阔的市场,成为工业革命的直接动力;英国的圈地运动与殖民掠夺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圈地运动还使英国获得了工业革命必备的自由劳动力;发达的传统制呢业为棉纺业技术革新提供了现成的技术人员等等,正是由于英国具备了以上这些条件,才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任何历史的创造都离不开当时的特定环境与历史条件。
【分析】
本题以历史创造为切入点,以素养立意,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史料实证来体现历史创造的条件或因素等,考查学生阐述和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人们自已创造自已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已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和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可概括论题为“人类活动开创历史,但受历史条件制约”。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巴黎公社运动发生原因、教训等内容论证“人类活动开创历史,但受历史条件制约”。总之,解答此类主观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题,以明确解题方向,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即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作法国人或者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做人类的成员。他们试图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体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关于牛顿和工业革命的关系,有下列两种观点:①“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大国崛起解说词·英国》)②牛顿和工业革命无关,因为“工业革命得益于科学经验而非科学认识,更遑论形式化的科学知识了。”《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四卷)》。
——据《大国崛起解说词·英国》《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四卷)》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写出集中反映“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著作的名称,并阐述其发表的重大意义。“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哲人们”又发现了哪些“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2)综合上述材料,请您选择材料二中的一种观点加以阐释说明。
(1)名称:《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意义: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初步建立;标志着人类完成了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牛顿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法则:天赋人权(自然权利学说)自由平等博爱、主权在民、社会契约、分权与制衡(答“三权分立”不给分)。
(2)观点①: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否定了上帝的权威,彰显了人类的力量,推动欧洲思想解放,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思想基础:近代以来,技术在科学的指导和推动下取得了长足进步。
观点②:18世纪中叶,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而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大多源于经验而非理论科学,牛顿的科学发现并未直接推动工业革命。
【详解】
第(1)问,“著作名称”,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重大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从经典力学的建立、人类认识史的综合、近代物理学的奠基等角度分析。“普遍适用性的法则”,依据所学知识从启蒙思想角度回答即可,如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主权在民、社会契约、分权与制衡等。
第(2)问,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选择哪种观点也可,关键是史论结合。如果选择观点①,则从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的积极影响角度分析;如果选择观点②,则从工业革命自身的条件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