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原称昆腔,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下列对昆曲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乐师顾坚的改进,形成深受昆山人欢迎的曲调,到明初正式被称为“昆山腔”
②魏良辅首次运用革新的昆腔创作了《浣纱记》,将昆曲剧目率先推上戏剧舞台
③“娴雅整肃,清俊温润”是昆曲的突出特点
④片面地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是昆曲的致命弱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梁辰鱼首次运用革新的昆腔创作了《浣纱记》,将昆曲剧目率先推上戏剧舞台,故②错误;①③④的叙述均符合史实,正确。综上所述,故选C项,排除ABD项。
被喻为“近代百戏之祖”的昆曲,在明朝中叶经过一批戏曲艺术家革新后,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在明嘉靖、隆庆年间,对昆腔革新有突出贡献的是
A.汤显祖 B.梁辰鱼
C.顾坚 D.魏良辅
D
【解析】
明嘉靖年间,曲家魏良辅在张野塘、过云适等人帮助下,吸收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对流行在昆山一带的戏曲腔调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一种舒徐婉转的新腔,故选D。顾坚(约1368年前后),字颋玉,元末明初戏曲家,昆曲鼻祖,排除;AB重在戏剧创作,排除。
叶圣陶在《昆曲》中提到“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作者意在强调
A.戏词追求典雅深奥 B.内容应贴近百姓生活
C.用现代的方式演绎 D.昆曲为士大夫服务
B
【详解】
通过题干可知,叶圣陶主要强调昆曲的高雅,以至于普通老百姓听不明白,这就从侧面强调昆曲的内容应该为百姓服务,故选B项;题干提及了昆曲的高雅,但这不是题干的主要着重点,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昆曲用何种方式表演才能被老百姓所接受,排除C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叶圣陶在强调昆曲应该为老百姓服务,而不是为士大夫服务,排除D项。
戏曲理论家张庚提出戏曲的“剧诗说”,认为“剧诗说”是其戏曲美学思想的核心。所谓剧诗,既指戏剧文学,包括戏剧的结构、人物塑造、语言等各个方面,也指从剧作到演出、从作家到演员,乃至整个舞台艺术,都要按照诗歌的意蕴和韵律进行整体的创造。从“剧诗”这一概念来审视昆曲,下列项中能说明“昆曲是典型剧诗”的有
①精致、细腻,旋律缓慢、悠扬婉转的腔调
②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古雅、华丽的曲词内容
③脚色体制的演员分工和相对多变的剧本结构
④程式化的表演手法与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解析】
昆曲精致、细腻,旋律缓慢、悠扬婉转的腔调,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古雅、华丽的曲词内容,程式化的表演手法与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相结合,在戏剧的结构、人物塑造、语言等各个方面,也指从剧作到演出、从作家到演员,乃至整个舞台艺术,都要按照诗歌的意蕴和韵律进行整体的创造,符合剧诗的特点,①②④正确;“相对多变的剧本结构”并非剧诗的特点,排除③;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是昆曲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时期新剧作不断涌现,下列开始出现在清朝的剧作是
A.《浣纱记》
B.《牡丹亭》
C.《红梅记》
D.《十五贯》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昆曲《十五贯》为开始出现在清朝的剧作,故D正确;《浣纱记》《牡丹亭》《红梅记》三部作品在明朝就已经存在,排除A、B、C。
本卷还有71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大宝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