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表1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年 份 | 1978 | 1989 | 1997 | 2001 | |
第一产业 | 产值(亿元) | 4 228 | 14 211 | 14 610 | |
比重(%) | 28.1 | 25 | 19 | 15.3 | |
第二产业 | 产值(亿元) | 7278 | 37 223 | 49 069 | |
比重(%) | 48.2 | 43 | 50 | 51.1 | |
第三产业 | 产值(亿元) | 5403 | 23 029 | 32 254 | |
比重(%) | 23.7 | 32 | 31 | 33.6 |
表2 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变化
年份 | 1978 | 1997 | ||
产值(亿元) | 结构(%) | 产值(亿元) | 结构(%) | |
公有经济国内生产总值 | 3 595 | 99.1 | 56 676 | 75.8 |
非公有制经济国内生产总值 | 30 | 0.9 | 18 096 | 24.2 |
合计 | 3 624 | 100 | 74 772 | 100 |
表3 西、中、东部地区在GDP全国所占的份额(%)
年份 | 1978 | 2001 | 1979—2001年平均 |
西部比重 | 16.8 | 13.6 | 14.3 |
中部比重 | 30.7 | 26.9 | 27.9 |
东部比重 | 52.5 | 59.5 | 57.8 |
回答:
(1)读表1,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原因是什么?
(2)读表2,我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
(3)读表1—3,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据此你认为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需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变化: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增长幅度明显,第三产业也有增长。
原因:国有企业改革和乡镇企业的突起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政府鼓励和农业改革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第三产业,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2)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产值及所占比重有所增长。
原因: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不合理的地方表现在:首先,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这与世界经济中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第一位不一致;其次,从地域分布看,东部始终占整个国民经济产值的主导地位,这种布局影响社会的协调发展。
需注意的问题:鼓励知识密集型产业(或第三产业),加快西部的开发与发展。使东西部协调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定承包合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经济体制改革:
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5、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1、原因:
历史原因:长期人民公社体制压抑农民积极性
现实原因:
1)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2)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2、主要内容:
①经营管理:由高度集中统一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②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
③基层组织: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到乡、镇、村
④经济管理:由统购派购制度到市场机制
⑤产业结构:由单一型到多样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3、过程:
①试点: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进行试点。
内容: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作用:使农民对生产和分配有了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推广:得到中央肯定后在全国普遍推广,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③配套改革:1983年,中央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④影响: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中国农村实现了历史性任变。
4、意义:
1)调动农民积极性
2)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促进城市的改革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开始:安徽、四川
②前提:土地公有制
③特征:包产到户
④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乡镇企业的发展:
作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3)性质和意义: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当党把工作的着眼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时候,国民经济停止、倒退的局面虽已扭转,但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情况仍然相当严重。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用三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调整国民经济时,党中央特别重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调整和改革。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天下不安,农民不摆脱贫困,就是决大多数人没有摆脱贫困。因此,党中央在领导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中,首先推进农村改革,并且在农村进行了改革试验。
小岗村的壮举:
1978年夏秋之交,百年未遇的大旱肆虐安徽,安徽省委号召全省人民“倾家荡产,奋力抗旱。”全省上下奋力拼搏,但在大自然的巨大灾害面前,人的力量仍显得那么微弱而有限,1978年全省粮食大减产已成定局。老百姓的吃饭将要发生问题。1978年9月1日,安徽省委召开紧急会议,做出了“借地度荒”的决定,这使1978年遭到旱魔残酷蹂躏的江淮大地,在第二年夏收之后形势迅速好转。借地给农民的口子一开,就如“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直接诱发了农民大包干的浪潮。
1978年特大灾害后,凤阳人走四方更是达到了高峰,但有一群人不愿坐等饿死,他们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他们就是凤阳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农民。1978年11月24日晚上,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个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召开了,会议主要是研究分田单干。他们采用了抓阄的方式,分牲畜、农具,又迅速丈量土地,艰难地迈出了分田到户的第一步。这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最初一步。在实行之初,遇到了重重阻力,邓小平给予支持。1982年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得以正明。小岗农民走出了一条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之路。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
| 雇户 | 贫户 | 中户 | 富户 | 新富农 | 地主 | 其他 |
1948年 | 83 | 197 | 116 | 18 | 0 | 27 | 2 |
1953年 | 3 | 74 | 355 | 0 | 4 | 0 | 7 |
材料二 1952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学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材料三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然很不适应。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
请回答: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1)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2分)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53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6分)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3)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体制”具体指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他为什么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4分)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获得了哪些启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