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在这个时期内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材料二: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变化
指标 | 1989年 | 2001年 | 增长情况 |
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 1375.7 | 6860 | 增加5484.3元 |
农村居民纯收入(元) | 601.5 | 2366 | 增加1764.5元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亿元) | 5196.4 | 73762 | 增加68565.6亿元 |
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 | 6.6 | 10.3 | 增加3.7平方米 |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 | 17.2 | 24.8 | 增加7.6平方米 |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54.8 | 47.8 | 下降7个百分点 |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 54.4 | 37.9 | 下降16.5个百分点 |
职工平均工资(元) | 1935 | 10870 | 增加8935元 |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华西村人多地少,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路上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其中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______;在转化劳动力资源方面______;在乡村城镇化建设方面______。
②目前,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进行资源、资金互动,其中西部能源东输的有______,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中国近代史上,为求得“人民的共同富裕”,洪秀全、孙中山分别提出了什么方案?试作简要评述。
②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方案?
③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设计的富民之路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4)运用哲学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原因。
(1)答案:①发展高效农业,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创办乡镇企业 将富裕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起步,使农民离土不离乡 乡村城镇化,积极发展现代化小城镇②西电东送、西气东输 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资金优势,有利于西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良性发展,保护自然环境,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2)答案:①洪秀全提出以平分土地与圣库制度为核心内容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提出了以“平均地权”为基本内容的民生主义。这两个方案有一定的进步性,但由于条件的限制,都没有得到真正实施。②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方案是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社会。③邓小平设计的富民之路的基本方案是:共同富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先解决温饱问题,再奔小康社会。
(3)答案:材料二反映了我国13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城乡差距仍然存在。
(4)答案: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13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在党和国家依据中国国情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主义进步与发展的力量源泉。13年来,党和国家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展了生产力,因而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