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其他
>
其他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77
更新时间:2021-1-1
纠错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人口和城市化问题一直是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200610l7日,美国人口达到3亿,雄踞继中国、印度之后的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并在发达国家中以非同寻常的高速持续增长。20l04月,美国开展新一轮人口普查工作,引发世人对美国及世界人口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材料一  美国人口增长及人均寿命变化示意图(19002008年)。

       材料二  美国人口密度示意图。

       材料三  美国人口构成情况。

1)根据材料一、二、三,简要概括美国人口特点。

   2)据统计,全世界科技移民的40%被吸引到了美国,在全美从事科学和工程项目工作的人员中有72%出生在发展中国家。试说明国际人才迁移(外流)对人口流出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材料四  《后汉书·伸长统传》:“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而以财力相君长者,世无数焉。"《后汉书·地理志》:“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汉极盛矣。”

       材料五  “从记录看来,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从公元前迄20世纪始终直接向各个农户抽税的国家。这个税收的基础极为广泛又非常脆弱,为西方经验所无……政府的实力,以其能否向大批小自耕农征取粮食及人力为准则。”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3)结合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以来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的经济、政治基础。为什么黄仁宇认为这个税收的基础是“非常脆弱”的?

材料六

       材料七  1984年,邓小平考察深圳特区时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一是,百万技术和管理人才从全国迁入广东;二是,港澳台和海外的管理经营人才迁入,在珠江三角洲工作的港人就有5万;三是,数百万农民工进入。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

   4)据材料六和所学知识指出,1949197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长期停滞不前的体制性原因。据材料七概括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人口的结构性特征及主要影响。

       材料八  农村消费乏力一直是制约我国内需扩大的关键因素。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66%,而欧美发达国家则达到或超过80%。据有关方面研究,在我国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约有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就业;而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至少1 0万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房地产开发等。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城镇人口将新增3亿多,这意味着超过30万亿元的内需驱动力,将极大解决我国内需不振特别是农村消费乏力的问题。

   5)结合材料八简要分析推进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

   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主义中国,推进城镇化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中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有关知识分析中央这一要求的依据。

查看答案
题型:简答题
知识点:其他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1)①美国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总量较大。②美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长。③美国人口密度较小,地广人稀,人口分布不均。④美国为典型移民国家,人种复杂多样。

2)挤占流出国大笔教育经费,耗费社会资源,带走巨额资金及智力财富,阻滞社会发展。

3)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政治基础,中央集权制。

        原因: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政府过度征收赋税与征发徭役,自然灾害的影响。

4)原因: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严格限制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如学生从“城乡二元结构”的角度作答亦可。)

       特征:以技术和管理为主体知识型人才,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普通劳动力。

       影响:推动深圳的现代化进程。

5)①我国城镇化率较低,制约了我国农村消费增长和内需扩大。推进城镇化是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必然选择。②推进城镇化,能够推动城镇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带动投资增长;③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

6)①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推进我国城镇化,应从当前特定历史条件和我国特殊国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若运用“普特关系”原理分析,也给分)②规律是客观的,必须按规律办事。推进我国城镇化,必须尊重城镇化发展的规律,稳妥推进。③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城镇化道路中,要认识和把握规律,利用有利条件,克服困难,积极推进。

=
类题推荐:
其他
难度:
使用次数:173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材料二  “老公在读MBA,儿子在看NBA”;“内事不决问老婆,外事不决问Google”。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推动人类文明的交融、“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3分)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同时又保持本民族特色的特点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这种成就最主要表现为什么?(2分)

3)材料二反映出中国在吸收世界现代文明方面出现了哪些新变化?(3分)

4)“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俄国十月革命正是其中突出的代表,请概述它的世界意义。(3分)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制度和文明出现激烈的竞争,形成了两极格局,请列出美苏两国“冷战”的表现(措施)。(6分)

5)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世界文明和中华文明?(2分)

题型:填空题
知识点:其他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王莉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