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一:“大漠穷秋塞草哀,孤城落日斗兵稀。” ——高适
材料二:“楚塞三湘接,荆门就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
材料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材料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1)材料一、二的作者分别属于唐诗中的哪类诗人?你知道这类诗人还有哪些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白、杜甫的诗歌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点?
【答案】(1)材料一中的高适属于边塞诗人,材料二中的王维属于山水诗人。唐朝边塞诗人还有岑参,山水诗人还有孟浩然。
(2)李白的诗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他的诗歌热烈地追求光明和理想,纵情地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猛烈地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诗风壮浪纵恣,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像。后人称他为“诗仙”。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用诗歌深刻地反映当时急剧变化时期的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诗风浑厚深沉,语言凝重精练。后人称他为“诗圣”。
原因:李白生活在唐朝最强盛的时期,杜甫则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社会现实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各自的诗歌风格。
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杰出的科学家。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青年时代即在沭阳(今属江苏)任主簿,大力修治沭河,灌田70万亩。宋仁宗时中进士,授职扬州司理参军,因熟悉天文学,还命其兼管司天监事,负责观测天象和修订历法,提出了与现今阳历相似的“十二气历”。宋神宗时参加过王安石变法运动,时常出京到各地察访新法实施情况,先后到过两浙、河北等地,还奉命出使过辽国。每到一地,都留心观察自然风物和风土人情,随时做记录。他由浙江雁荡山的地形,认识了水的侵蚀作用;从太行山岩石中海洋生物的遗迹,推知山东的陆地原为海洋。他博学多才,对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历史、考古等都有较深的研究。晚年,定居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修筑梦溪园,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一书。
《梦溪笔谈》:
是沈括集科学研究、社会考察、文史掌故以至街谈巷议、奇闻异说等,兼收并蓄写作而成的。该书完成于11世纪末。包括《梦溪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共30卷。全书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术、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共17目,609条,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部分,有二百多条,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制图、地质、气象、数学、物理、化学、水利、建筑、冶金、医药、农业、动物、植物以及武器制造等,足以反映北宋的科学水平。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