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崔祖思(《南史》),郑严祖、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廷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严世藩(《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材料二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材料三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白虎通·宗族》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请回答:
(1)材料一是中国古籍中出现的人名,这些人名体现了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这一观念的产生与商周时期实行的什么制度有关?(4分)
(2)观察材料二图示,你能解释这一制度中涉及的核心概念“大宗”“小宗”吗?(6分)基于这一制度,西周社会把整个统治阶级分为哪几个等级阶层?(2分)
(3)概括材料三包含的主要思想。(4分)
(4)说说这一制度对于巩固西周王朝统治的作用。(4分)
(1)宗法观念。宗法制度。
(2)凡嫡长子承位可奉祀始祖的都被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
(3)确保大宗的地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4)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盘庚迁殷原因:
①人类刚刚迈过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此时征服自然的能力还比较小。一旦发生天灾,轻则生活环境毁坏殆尽,重则整个群体就此灭亡。正因为如此,那时的国家经常为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所逼迫,四处迁徙,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这是商朝多次迁都的原因之一。
②连绵不断的政治动乱,大大削弱了商王朝的统治,“九世之乱”后,出现了“诸侯莫朝”的局面,商王朝陷于内外交困的危机之中。盘庚当政后,为了扭转动乱局面,于公元前1300年,不顾旧贵族的反对,毅然将都城由奄(今山东曲阜)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
③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深知都城位置的重要性,因此即位以后就下决心要选一个合适的地方,再次迁都,以保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实现商朝的长治久安。
盘庚迁殷意义:
盘庚迁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是商代历史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扭转了商王朝的颓势,从此商王朝结束了“荡析离居”、“不常厥邑”的动荡岁月,迎来了它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辉煌灿烂的新时期。殷都在武王灭纣以后遭到破坏,历尽沧桑,变成废墟,称殷墟。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11座商王大墓,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片和各种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骨角器,反映了商朝的历史文化状况。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