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阶级结构、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春秋战国时期,领主的封邑大都被国君收去,封邑中的农奴,有的转化为地主的佃农,其余的则成为国君的佃农,这类农民在当时数量是较多的。《孟子》中载,小农一般都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养八口之家”。
地主经济在战国时已有了很大发展,但领主经济仍未绝迹,《吕氏春秋》说:“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公作”是指农奴共耕公田。由于领主经济已成为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领主也感到农奴“公作”不如把田地分散给农民去耕作有利。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从影响方面来看,l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l6 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诚然,耶稣会士传入了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等西方科学,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一小撮儿士大夫。他们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走向近代所体现的特点及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人类社会出现社会转型的历史条件。
(1)变化:新兴地主正在形成和发展,贫富分化加速;传统的分封制和井田制崩溃,农奴成为佃农;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
影响:新兴地主阶级掌握了统治权,加速了封建国家的形成;土地兼并之风出现;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地主经济的发展。
(2)特点:不是中国自身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在外力的冲击下被动开始的。
影响:救亡图存运动中,引起对君主专制反思;救国求富旗帜下推动近代工业兴起和发展;追求民族独立中,近代民族观念形成;朝贡外交解体,近代外交开启;积极学习西方。(4分,任答4点即可)
(3)原因: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推动社会转型;外力压迫下的民族觉醒促进社会转型;政治障碍的扫除保障社会转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生产和产品价格状况
地点 | 80年代初状况 | 80年代末状况 |
山东 |
| 土纱每公斤价6两白银,洋纱3两多 |
浙江鄞县 | 家庭纺织业发达 | “百里不闻机声” |
江西 | 茶叶每公斤700文 | 茶叶每公斤640文 |
广西 | 桂皮每50公斤白银7~8两 | 桂皮每50公斤白银8~9钱 |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的分布状况
企业性质 | 行业 | 工人人数 |
外商 | 近代企业 | 34000人 |
洋务 | 军事工业 | 9000至10810人 (江南制造总局一厂有工人2000人) |
民用工业 | 5500至6000人 | |
采矿业 | 16000至20000人 | |
民族资本主义 | 近代企业 | 27250人(厂均100人) |
材料三 19世纪后期主要华资近代企业分布状况
地区 | 性质 | 企业名称 |
京津地区 | 洋务企业 | 天津机器局 开平矿务局 |
民族资本企业 | 贻来牟机器磨坊 | |
长江流域 | 洋务企业 |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安庆内军械所;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 |
民族资本企业 | 上海发昌机器厂(后被英商吞并) 南通大生纱厂 | |
东南沿海 | 洋务企业 | 福州船政局 基隆煤矿 |
民族资本企业 | 陈联泰机器厂 继昌隆缫丝厂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的何种经济变化?造成变化的外部因素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产业工人在中国最早出现在何时何地?他们的人数在19世纪90年代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19世纪晚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特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