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
A.抵制外商,寓强于富 B.吸纳民间资本
C.发展民企,辅助军事 D.发展资本主义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表明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是为了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所以答案选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生产和产品价格状况
地点 | 80年代初状况 | 80年代末状况 |
山东 |
| 土纱每公斤价6两白银,洋纱3两多 |
浙江鄞县 | 家庭纺织业发达 | “百里不闻机声” |
江西 | 茶叶每公斤700文 | 茶叶每公斤640文 |
广西 | 桂皮每50公斤白银7~8两 | 桂皮每50公斤白银8~9钱 |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的分布状况
企业性质 | 行业 | 工人人数 |
外商 | 近代企业 | 34000人 |
洋务 | 军事工业 | 9000至10810人 (江南制造总局一厂有工人2000人) |
民用工业 | 5500至6000人 | |
采矿业 | 16000至20000人 | |
民族资本主义 | 近代企业 | 27250人(厂均100人) |
材料三 19世纪后期主要华资近代企业分布状况
地区 | 性质 | 企业名称 |
京津地区 | 洋务企业 | 天津机器局 开平矿务局 |
民族资本企业 | 贻来牟机器磨坊 | |
长江流域 | 洋务企业 |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安庆内军械所;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 |
民族资本企业 | 上海发昌机器厂(后被英商吞并) 南通大生纱厂 | |
东南沿海 | 洋务企业 | 福州船政局 基隆煤矿 |
民族资本企业 | 陈联泰机器厂 继昌隆缫丝厂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的何种经济变化?造成变化的外部因素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产业工人在中国最早出现在何时何地?他们的人数在19世纪90年代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19世纪晚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特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