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 ,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 ,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 ,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 ,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 % ;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 % ;贡德·弗兰克认为 ,直到1800年 ,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 ,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 ,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 ,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2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 (9分) 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
【答案】(14分)
(1)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任答两点,2分)
(2)社会现象: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2分)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1分)
(3)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1分)
论据:
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商业: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8分)
观点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1分)
论据:
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
商业: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人大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8分)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和提炼能力。根据材料“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可以得出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根据材料“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可以得出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结合材料,可以归纳出市镇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商帮的出现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问,第一小问,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材料“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可以得出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参加科举;根据材料“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可得出供应子女读书。第二小问,注意题干给的是“经济政策因素”,所以,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出“重农抑商”。
(3)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解答本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概括出材料三中“悖论”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史实,来说明材料中的观点即可。从材料中可以解读出观点一: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观点二:中国传统经济是停滞的,然后根据此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相关史实,来解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