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
(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
(2)原因: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
(3)积极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
【详解】
(1)演变:根据所学可得出周朝实行分封制;根据“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可得出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得出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根据“郡县制为汉代沿用”并结合所学得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根据“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可得出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
(2)原因:根据“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得出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根据“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得出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措施:根据“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得出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
(3)积极作用:根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提高行政效率、确立行政区划模式等角度概括。
下表是秦朝部分律法,这一现象反映了秦朝
律法 | 主要内容 |
《田律》 | 及时以书面形式汇报降雨量和受益田地的面积以及受灾的面积,中央政府严密关注生产进度等 |
《厩苑律》 | 规定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奖罚制度十分明确,如牛因劳累而腰围每瘦一寸,主事者受笞打十下的惩罚等 |
《仓律》 | 对不同身份人的口粮定量都做了严格明确规定等 |
A.农业上的精耕细作 B.品法律体系十分完备
C.经济管理的法制化 D.户籍管理较为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