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
A.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B.统治疆域不断扩大
C.经济的区域发展趋势
D.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答案
C
【详解】
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发展,自然植被的破坏范围和程度虽然有波动,但总体是呈现不断扩大和增强的趋势,故C项正确;“天然植被破坏”无关经济结构的调整,排除A项;“天然植被破坏”涉及的是经济领域,不是统治“疆域”的扩大,排除B项;农具改进或者农业耕作技术不会使“天然植被”遭到破坏,D项不符合题意。
某同学为写历史小论文设计了下面提纲,据此判断这篇论文的主题是
A.能源革命与人类生活
B.物质文明与环境问题
C.科学进步与征服自然
D.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
长城通常被视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与秦长城相比,明长城整体位置向南移动二百至四百公里不等,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明长城以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B.长城沿线居民不断向中原地区迁移
C.中原王朝对边疆的统治力不断削弱
D.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
黄河初称“河”或“大河”,战国末期有“浊河”之称,西汉初年正式称为“黄河”。这一变化反映出秦汉时期北方地区
A.农耕规模的扩大 B.政治局势的动荡
C.人口数量的萎缩 D.经济地位的下降
唐玄宗在《将封泰山断屠诏》中指出:“自古明王,仁及万物。……天下诸州,并令断屠,及渔猎采捕”。《全唐文》中也有《对射猿判》《对断屠判》《对仲夏百姓弋猎判》以及《对畋猎三品判》等案件的判决。这说明了唐代
A.官方禁绝渔猎活动
B.政府重视生态保护
C.佛教观念渗入司法
D.儒家仁爱主张普及
1952年12月,英国伦敦连续5天出现厚重的雾霾,出现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市民明显增多,伦敦市10万人生病,死亡4000人,这一-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直接推动了1956年英国《空气清洁法案》出台。这体现了当时英国
A.新科技发明引发城市污染严重 B.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C.工业革命严重危害了民众健康 D.公共事件促进立法进程
该作品由: 用户324324分享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