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亚洲政策:美国将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同时希望有亚洲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这一政策后来被称为“尼克松主义”,起要点是美国准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
答案:(1)美国实力削弱;苏联实力增加;西欧、日本经济实力增强,与美国三足鼎立。它的目的是继续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
(2)从越南战争中脱身;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推行对苏“缓和”外交(转攻为守)。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4、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德国分裂:
1、背景:
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②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③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
2、分裂: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朝鲜分裂:
1、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
2、分裂: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3、发展: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抗美授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侵越战争: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2、时间、结果: 1961年—1973年;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古巴导弹危机:
1、原因: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2、结果: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对德国和朝鲜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的认识:
1、德国的分裂:这里要明确,杜鲁门主义宣布后,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柏林墙的修筑和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冷战”的结果。
2、朝鲜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日本投降后,苏、美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部和南部形成的,“冷战”进一步加剧朝鲜的分裂。
3、古巴导弹危机的最终结果,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一方。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