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下列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
A.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科学 B.朱熹建立了系统的理学理论
C.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D.朱熹对儒学的贡献比孔子大w
佛教的传入:
西汉末,佛教经中亚传入;汉明帝派专使到西域求佛法,立洛阳白马寺,佛教在中国传布开来。汉朝时期,佛教传入不久,人们对佛教的了解也并不多,但此时的传入,为后来的广布提供了基础。
道教的形成:
道教是以黄老学说与神仙方术结合为基础,又杂入了阴阳五行学说等,逐渐形成的宗教。
《太平经》是道教的主要经典,其内容非常庞杂,大部分内容为布道教化和伦理道德,也有些内容提出了反对富豪聚敛财产,主张自食其力,救穷周急等观点,这些观点对平民极有吸引力。
东汉末年,道教分为太平道、五斗米道等派别。
道教的改造:
道教源于民间,土生土长,常常成为民间结社的工具。东晋南北朝时期,葛洪、陶弘景、寇谦之等人对它加以改造。这个改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把道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使道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二是吸取佛教的诫规,模仿佛教的寺院组织,建立道观,发展势力。葛洪在医学、化学方面有重要成就,陶弘景也精通医学。道教的健身法、拳法促进了中国武术的进步,他们的炼丹术无意中促进了古代化学的发展。
佛教概况:
1、教义: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发源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为该国太子乔答摩·悉达多(后被佛教徒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所创立。其基本教义认为,现实人生就是“苦”,生老病死等等全都是苦。痛苦的原因由每个人自身的“惑”(指贪、痴等一切烦恼)、“业”(指一切身心活动)造成的。“惑”“业”引起的善恶行为,又产生轮回报应。摆脱痛苦的唯一道路,就是学习佛教经典,遵守戒律,打坐静修,彻底转变自己的世俗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的范围,进入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涅槃”或“解脱”。这种教义,要求人们放弃对现实的美好生活的追求,放弃对现实的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斗争,而追逐虚无的“不生不灭”。它同其他宗教一样,都是麻醉人民的鸦片。
2、分布:
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佛教向古印度境外不断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在许多国家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
其分布的范围大体是:
①中国大部分地区和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以大乘佛教为主,称为北传佛教;
②中国的西藏、内蒙古和蒙古、西伯利亚等地区,是北传佛教中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③中国的傣族聚居地区和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以小乘佛教为主,称为南传佛教。
④近代以来,佛教也传入欧美各国。
3、对我国文化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①在哲学方面,佛教的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人生论、认识论和辩证法,都曾对我国哲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我国传统的儒、道两家哲学原本缺乏独立的认识论。佛教的唯识法相宗,长于名相的分析,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有极为细致深入的研究,从而弥补了我国哲学的不足。又如以华严宗为代表的佛教辩证法,以“圆融无碍”为核心理念,打破了一切人为的界域,将差别、矛盾、对立沟通起来,恢复世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这又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的辩证法。 在文学方面,不少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佛经,本身就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如《维摩诘经》《法华经》,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
②佛教还为中国文学带来新的意境、新的文体、词语等。如《法华经》《维摩洁经》等激发了神魔小说创作的热潮,汉末“会小乘佛教亦人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禅宗的思想,对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演述佛事的变文的出现,推动了后来的平话、小说和戏曲几种文学体裁的发展。
③至于佛教对我国文学创作命意遣词的影响更是不胜枚举,如世界、无常、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相对、绝对、大千世界、清规戒律、一针见血等都是直接来自佛教的词语。另外,佛教还对中国音韵学的发展起过很大的作用,如过去中国字典上通用的反切,就是受梵文拼音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④在艺术方面,随着佛教的传播,兴起了建塔造像的佛教艺术,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塔寺建筑。其中有不少仍保存至今,成为我国一些地区的风景名胜。世界闻名的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更是我国雕塑艺术的宝库。由于佛教宣传的需要,壁画和版画也发展起来。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皆以擅长佛画而知名于世。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版画,是刊印在佛经上的释迦说法图。
⑤佛教禅宗的思想,还影响到王维一派的文人画和宋元以后的写意图。古印度和中亚的佛教音乐和舞蹈,也逐步传入中国,在寺院的宗教活动中进行表演。唐代的音乐,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康国乐、骠国乐、林邑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
⑥在天文、医药等方面,佛教的影响也十分突出。8世纪的高僧一行,制定《大衍历》,测定子午线,对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⑦至于医药,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医方,仅隋唐史籍的记载就达十余种。藏语系佛教的《大藏经》,更是保存了大量医学著作。
道教对我国文化影响:
道教是植根于中国本土,发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宗教。它诞生之后,就对中国文化直接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中国文化随处可以见到道教影响的印迹。
1、在哲学方面,道教的宇宙发生论、生命哲学和实践功夫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唐末五代及宋初道士陈括创无极图,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而阴阳,阴阳而五行,五行而万物为宇宙发生顺序。后来宋明理学家即取此说顺行为宇宙发生论的典型理论框架。道教以精、气、神为生命三要素,主张“性命双修”,既注重精神境界的提升,又重视生理健康的养护,这对宋明理学家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他们从单纯的心性之学向兼重养生、炼形等方向发展。
2、在文学方面,道教的影响极为广泛。许多收入《道藏》的神仙传记,如汉代刘向的《列仙传》、晋代葛洪的《神仙传》等,都是文笔优美的散文,是具有独特风格和价值的文学作品。道教还深刻地影响到民间文学和文人的创作。我国著名的几部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人物有以如来佛和玉皇大帝为首的佛、道两个系统;《水浒传》里有《张天师祈禳瘟疫》《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公孙胜斗法破高廉》等章回;《三国演义》有诸葛亮预断凶吉、呼风唤雨等情节;《红楼梦》有形影相随的一僧一道,无不反映出道教的影响。
3、道教还对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家艺术想像力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李白诗作中那种瞬息万变的丰富想像力,就同他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有着明显的关系。
4、在艺术方面,道教的宫观建筑和雕塑绘画艺术,丰富了中国的园林和艺术,山西永乐宫壁画至今仍是受到世人瞩目的艺术殿堂。广泛吸收各地民间音乐乃至西域音乐而发展起来的道教音乐,不仅涌现了像阿炳(《二泉映月》的作者)这样的著名音乐家,而且还保存了《玉音法事》《大明御制玄教乐章》等许多乐谱,这些都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宝贵遗产。
5、在科学技术方面,许多炼丹家往往兼攻化学、药物学和医学,如晋代葛洪不仅著有《抱朴子内篇》,记载了他对炼丹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化学变化的认识,还撰有《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神仙服食药方》等多种医药书籍。孙思邈对医药的研究更为精深,被后人尊为“药王”。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道教方士在炼制丹药中发明的。不少道士还精通天文历算,据说祖冲之就可能是道家信徒。道教讲究养生之道,保存并发展了气功,也对中国的人体科学做出了贡献。此外,一些道士还发展了中国的拳术,如北宋张三丰就是武当内家拳的创造者。
佛教是什么时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
佛教是何时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历来说法不一,有三代以前、春秋、战国、秦始皇时和两汉之际诸说,至今迄无定论。 众所周知,佛教是公元前6至前5世纪创立于古印度,到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被奉为国教。前256年,阿育王发起并派人主持佛教的第三次集结后,佛教始走出印度,向周围国家传播。持秦代以前佛教已传入我国中原的几种说法,时间或在佛教创立之前,或早于佛教外传之时,而难以成立。至秦始皇时,尽管佛教正从印度向外传播,但连接中原与中亚、南亚的丝绸之路尚未开通,说当时佛教已传入中原地区,也难令人置信。上述种种说法,显然是一些佛教徒为了与道教争夺地位而编造的,不足为信。 史学界和佛学界一般都支持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原的说法。根据史书的记载,公元前2世纪至前1世纪,西域的大月氏、安息、康居、龟兹、于阗等地,佛教已广为流行。此时,连接西域与中原地区的丝绸之路已经开通,为佛教的东渐创造了条件。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大月氏派使臣伊存入汉,曾向博士弟子秦景宪(景卢)“口授浮屠经”。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一说十年,公元67年)遣蔡愔、秦景等赴天竺问佛求法,至大月氏迎回中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等(《魏书·释老志》),返归洛阳后建白马寺以居之。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四川、江苏、山东等地都发现过东汉的佛像,表明佛教已在中原一些地方流传开来。
道教的思想渊源:
1、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道教与流行于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不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是起源于外国而后再传入中国的。道教则是植根于中国、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民族宗教。道教的思想,主要渊源于道家思想和方士所鼓吹的神仙思想和方术,此外还吸收了古代的宗教思想和巫术以及阴阳五行、谶纬神学等等的思想资料。道教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也受到过佛教的影响,如在北魏寇谦之以后,模仿佛教仪节,建立了祈祷、礼拜、诵经等一套完整的科仪戒律,但其主流则是中国的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2、主张:修身养性,炼制药丹,以求得道成仙:
道教追求的目标是得道成仙。道教不像佛教等其他宗教,把人生看作是无可留恋的痛苦,把对幸福的向往寄托于天国,幻想死后灵魂得救。相反,它认为生活在现实的世界是一件乐事,死亡才是痛苦的。所以道教的教义是乐生、重生的。
①所谓成仙并不是说死后灵魂升入“仙境”,而是指使人的形体长生不死,永远过着超脱自在,不为物累的仙人生活。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理想的目标呢?道教认为生、老、病、死虽是宇宙中不可抗拒的规律,但通过自身的修炼,遵循一定的方法,是可以做到益寿延年,长生不死的。
②修炼的方法多种多样,精神修炼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所谓精神修炼,就是通过修身养性,除去物质名利的欲念,达到清静无为的境地,乃可长生不死。服食丹药是另一种重要的修炼方法。丹药也叫“金丹”,用炉鼎烧炼矿石药物(主要是铅汞)而成,说服之可令不老不死。这种丹药又叫做外丹,还有内丹,即把人体比作炉鼎,以炼体内的精、气、神,达到长生的目的。这种“冶炼”内丹的办法,实际上就是气功。外丹的主要成分是铅汞,服食者往往中毒致死。南宋以后,外丹便衰落下去,逐渐被内丹所代替。
道教尊老子为教主:
老子是思想家,不是宗教家,他并没有从事什么宗教活动。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是道教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老子和庄子都把“道”说成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支配宇宙的法则。道教把“道”进一步抽象化、神秘化,使之成为一个玄妙莫测的最高精神实体。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重视养生之道,道教也吸收过来,并加以发展,为它的各种方术披上理论的外衣。因此,道教徒便把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拉进道教,奉为教主。东汉顺帝(125-144年在位)时,张陵创立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奉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这是老子被尊为教主之始,但仅限于汉中地区,中原广大地区的教徒信奉的是另一教派太平道,太平道的经典《太平经》没有多少老子的思想,教徒也不以老子为教主。到桓帝(147—167)时,由于桓帝“好神,数祀浮屠(亦作‘浮图’‘佛图’,即佛)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后汉书·西域列传》)。此后,老子便被越来越多的道教徒所尊奉。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