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忧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奕欣《请设总理衙门等事的酌拟章程六条陈》
材料三 我国的敌人不是倭寇而是土匪。东三省热河失掉了,自然是在号称统一政府之下失掉,我们应该要负责任。不过,我们站在革命的立场上说,却没有多大关系。……无论外面怎样批评诽谤,我们总是以先清内匪为唯一要务,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本末倒置,先后倒置。 蒋介石《剿匪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四 无论各党派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和利害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的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觉悟,首先大家应该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935年)
材料五 l939年,宋美龄曾作为蒋介石的私人代表与前来劝降的纳粹密使有过一次交锋。在谈到国共关系时,她引用“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成语义正词严地驳斥来者说:“此乃吾人骨肉同胞之间的事情!” 一采美龄怒斥纳粹劝降使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外忧”与材料二、三、四所指的外忧有什么原则区别?
(2)前三则材料所指对待“外忧”、“内患”的态度有何相同之处?根据这一态度,他们各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即行动)?
(3)“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是材料四、五的共识,结合史实说明这种共识是怎样达成的?
(1)材料二、三、四均指外国侵略,材料一实际上指是的境内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
(2)都认为“内患”是最大威胁,把安置于.“外患”之上。受这一认识支配,北宋统治者对辽和西夏的威胁不惜以“岁币”换取苟安;清对列强侵略以满足列强要求来换取“借师助剿”: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集中全力围剿红军。
(3)共产党方面: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为统一战线奠定理论基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从内战到和平的序幕。
国民党方面: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抗战决心;八一三事变后,国共两党整编军队,积极准备抗战;1937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
“一国两制”构想:
对“一国两制”的理解:
“一国两制”中的“一个国家”是指: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两种制度”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在中国国内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
首先它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为各方所能够接受;
其次,它为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问题引起的国际冲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式;
再次它是中国解决统一问题的基本国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两制”构想的特定含义:
前提:一个中国
核心:祖国统一
两制:两种制度长期存在(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在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主体:社会主义
对台湾:比港、澳更宽松,可保留军队
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
1、酝酿:
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实现三通和探亲旅游)
b.1981年,叶剑英谈话《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2、提出: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确立及运用:
1984年5月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一国两制”意义:
1、“一国两制”构想是这是没有先例的天才创造,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供了政策保证,它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指明了方向。
3、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