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东西方人民习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图相沿的习惯历数千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应该强搬硬套,吸收外国文明……当取则取,当舍则含,……才能调合适宜。
——《日本政治史》
材料二 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巡访了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作、火车、电线、邮政诸会社、金银铸造所、诸工作场”和制铁所,……大久保归国后即就任了 内务卿,积极推进殖民产业兴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寮为中心,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 (日本明治政策)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利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通崇拜。 一一一《资本的年代》
材料四 “富国强兵”是明治政府三大政策之首(另二大政策为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实是“强兵富国”,其主要措施就是改革旧军制,建立新的近代军队及军人精神……。明治政府以赎买方式取消了武士身份等级及财产特权,武士阶层也随之瓦解。但因武士精神——武士道对明治政权的统治尚有作用,故武士道并未随武士阶层的消亡而消亡,反而转化为近代军人精神伦理利扩展为国民普遍道德伦理的武士道。尤其以发布《教育敕语》为标志,原来适用对象仅为武士的武士道,遂扩大为适用于全体日本国民。
明治时代的武士道对江户时代的武士道进行了扬弃转化。其舍弃和变化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将以前分别效忠各自主君舍弃,转而强凋全体日本人只效忠天皇个人,即由多元化转为一元化的效忠对象。《军人敕谕》宣称“日本军队世世代代由天皇统率”,军人的责任在于“保证国家,维护国权”。《教育敕语》则要求日本臣民走上战场以“辅佐天壤无穷之皇运”。二是打破重义轻利的武士道传统观念,提出“士魂商才”方针。“士魂”,即武士精神,核心是“忠君爱国”:“商才”,即经商之才。三是舍弃江户时代提倡的圣人之道,崇拜残忍,歌颂殉死“玉碎”。
根据材料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核心观点,简述此观点出现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三,概括日本对外国文明“当取则取”的取法侧重,并归纳日本“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的做法特点。
(3)据材料四看日本对本土“武士道”文化取舍的立足点何在?改造后的“武士道”精神实质如何?
(4)这一时期的内外取舍是否使日本调和适宜?并据此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