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5江苏人教版高中历史期末考试71838
2015江苏人教版高中历史期末考试71838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5-08-17
题号
评分
一、综合题 (共5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历史上,开创庞大帝国的帝王之中,排名没有比得上秦始皇的,因为无论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居鲁士、古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还是古罗马帝国的凯撒,他们的帝国早已不存在了,对世界的影响远无法与秦始皇相比。其实,即使他们在位时,其对帝国统一性的重组也远远小于秦始皇。

  ——《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

唐朝前期(627年)中国疆域示意图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地理志》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在商讨与沙俄谈判方针时,索额图提出:“……雅克萨系我达呼儿总管倍勒儿故墟……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一河一溪皆属我地,不可弃之于鄂罗斯。”……康熙二十八年四月……根据出发前康熙帝的指示,与沙俄代表艰苦谈判,终于签订了以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及沿大兴安岭(即外兴安岭)为两国边界为主要内容的《尼布楚条约》。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对帝国统一性的重组”的措施。(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3分)

3)据材料三,阐述《尼布楚条约》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所起的作用。(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的历史地位。(3分)

难度:
知识点:历史杰出人物
使用次数:13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1)措施: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交通,推行法家思想或者焚书坑儒。(任答2点得2分)

2)做法:坚持民族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实行机羁縻政策。(任答2点,2分)评价: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形成中华文明多元化局面。(1分)

3)作用: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2分)

4)地位:秦始皇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创者;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康熙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3分)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

【解析】第(1)问本小问抓住设问关键词“帝国统一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小问考查秦始皇的统一和集权举措,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角度思考,政治方面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一车轨交通,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思想文化方面统一文字,推行法家思想,焚书坑儒。

第(2)问本小问据材料二“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和“皆得世袭”可知唐太宗坚持民族平等,据材料二“自太宗平突厥”和“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可知武力与怀柔并用,据材料二“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可知重用少数民族首领,据材料二“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可知实行羁縻政策;第二小问考查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处理民族关系最终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同时有利于民族事务的解决和多民族国家的构建,即可得出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形成中华文明多元化局面。

第(3)问据材料三“终于签订了以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及沿大兴安岭(即外兴安岭)为两国边界为主要内容的《尼布楚条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据材料三“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一河一溪皆属我地,不可弃之于鄂罗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第(4)问抓住本题主题“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据材料一“他们的帝国早已不存在了,对世界的影响远无法与秦始皇相比”和“其对帝国统一性的重组也远远小于秦始皇”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创者,据材料二“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据材料三“终于签订了以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及沿大兴安岭(即外兴安岭)为两国边界为主要内容的《尼布楚条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2.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整顿吏治是其突出的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曾指出:清朝“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以级尊卑任官”,以“族任官”。即扬满抑汉的中央政府“官缺制”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为官一世,“国未尝资其少益也,而害若丘山”。

    ——摘选自《康南海官制议》

    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  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

   ——1898年6月11光绪皇帝发布《定国是诏》

    材料四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2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期间整顿吏治的措施。(3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5分)

难度:
知识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使用次数:10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1)弊端:官僚机构臃肿,人员冗繁(冗官);选用官员的方式落后(扬满抑汉);官员的素质低下。(任答2点,2分)

2)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兴办学堂,培养人才;举荐新政人才。(任答3点,3分;若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3)失误:树敌太多,遭到顽固派反对;变法内容贪大求全;变法过程急于求成等。(3分,答出3点且言之成理即可)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等等。(2分,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戊戌变法。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和“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可知清朝官僚机构臃肿,人员冗繁(冗官),据材料一“以级尊卑任官”、“族任官”和“扬满抑汉的中央政府‘官缺制’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捐纳制’”可知选用官员的方式落后(扬满抑汉),据材料一“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为官一世”和“国未尝资其少益也,而害若丘山”可知官员的素质低下。

第(2)问本小问考查获取与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同时考查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能力,据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和“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可知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据材料三“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废除八股,兴办学堂,培养人才,结合所学知识还可知既然要变政,还需培养和选拔变政人才,即可得出答案。

第(3)问第一小问考查获取与解读材料信息能力,同时考查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能力,据材料四“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可知变法内容贪大求全,据材料四“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知变法过程急于求成,结合所学知识还可知树敌太多,遭到顽固派反对;第二小问属于历史认识类试题,启示主要要结合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来思考,结合第一小问失误之处,可知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等。

3.

12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密切,既是一个时代的表征,也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原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仅用数学便得到如此严格的证明,这使我心中充满又惊又喜的感觉。……大炮和破击炮轰击时,最大射程(即炮弹发射的最远距离),是在仰角45度时获得的……但是要理解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这比从别人那里得到证据甚至反复实验得到的证据重要的多……通过探索原因而达到对某一效应的理解会使人顿开茅塞,从而使理解和确证其他事实无须再借助实验,目前的例子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伽利略《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

    材料二  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一种以静观反思代替盲目信仰、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代替经验古训的怀疑批判的近代理性精神产生了……人们热烈地崇尚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之兴、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  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卢梭的社会契约在恐怖时代获得了实现,对自己的政治能力丧失了信心的市民等级,为了摆脱这种恐怖,起初求助于腐败的督政府,最后则托庇于拿破仑的专制统治。早先    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

    ——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的主要历史价值。(3分)

2)据材料二,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对欧洲思想领域产生什么影响?试举例说明新思潮对欧美社会革命的作用。(3分)

3)材料三中,作者对由理性主义指导而建立起来的社会持什么看法?试举一例文学艺术美术作品佐证这一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的关系?(2分)

难度:
知识点:近代科学技术
使用次数:12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1)观点:近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应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2分)    价值:推动了经典力学的发展,也推动了数学的发展。(1分)

2)影响:批判封建神学,形成理性主义思潮(启蒙运动)。(2分)举例:法国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任答1点,1分)

3)看法:作者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2分)举例:《自由引导人民》(1分)。理由:言之有理即可,1分(其他例子,言之有理亦可)。

4)认识:科学技术史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文学艺术源于现实,反映了社会生活。(每点1分,共2分;言之有理亦可)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经典力学:伽利略对经典力学建立所作的贡献;启蒙运动;美国的联邦制及共和政体的确立: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19世纪末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的关系。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仅用数学便得到如此严格的证明,这使我心中充满又惊又喜的感觉”和“但是要理解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这比从别人那里得到证据甚至反复实验得到的证据重要的多”可知近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应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第二小问考查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该观点推动了经典力学的发展,也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可知批判封建神学,据材料二“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一种以静观反思代替盲目信仰、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代替经验古训的怀疑批判的近代理性精神产生了”和“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可知形成理性主义思潮(启蒙运动);

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和北美独立战争宣传启蒙思想,鼓励人民反对封建剥削和殖民压迫,争取民主和独立而展开的社会革命。

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和“对自己的政治能力丧失了信心的市民等级,为了摆脱这种恐怖,起初求助于腐败的督政府,最后则托庇于拿破仑的专制统治”可知作者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第二小问据材料三“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例子可举《自由引导人民》,画面中,左手执枪、右手高举三色旗的自由女神形象,突出体现了为自由而战的主题和浪漫主义特征,在女神的引导下,慷慨激昂的学生、市民冲破战争上的滚滚硝烟,奋勇前进。

第(4)问本小问属于历史认识题,关系类试题,关键是抓住认识对象之间有何相互影响,据材料一、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科学技术史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学艺术源于现实,反映了社会生活。

4.

14分)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其中充满着各国之间力量与利益的博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近代全球化;第二阶段是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

    材料二  主导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是国际性的。……大萧条起因于欧洲和美国工业经济中的新问题,世界其他地区长期以来的衰弱也是原因之一。结果是一场几乎给每一个社会都带来政治和经济压力的全球范围的崩溃……

    ——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材料三  “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出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修订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近代全球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第二阶段推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的主要动力有哪些?(4分)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为了避免“全球范围的崩溃”,国际社会对世界经济体系作出了怎样的调整?(2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全球化在不同时期对各国的损益有差异”为主题进行论证。(8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难度: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使用次数:10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1)影响: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个整体;导致了欧洲社会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动力:资本主义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2分)

2)调整: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或答出三大支柱),使得世界经济体系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2分)

3)本题论证需关注三个角度:“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损益差异”。

观点:全球化在不同时期对各国的损益有差异。(1分)

论证:至少选择两个时期展开论证;每个时期的论证3分(其中时期1分,国家与损益2分),共6分。

时期

国家与损益

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

英: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工厂。

中:被侵害,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

英:逐渐衰弱。

美: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

二战后初期

美:建立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英:失去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

中:主动融入世界,加入世贸组织,促进经济发展。

美: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结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各国需积极主动融入。(1分;若言之有理亦可)(若学生选择3个或3个以上时期展开论证,可酌情加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8分)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荷兰、法国和英国等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两次工业革命;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和“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近代全球化”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个整体,导致了欧洲社会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小问据材料一“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主要动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

第(2)问考查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抓住设问时间限定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或答出三大支柱),使得世界经济体系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第(3)问属于历史论证题,首先要明确需要论证的观点是什么,即全球化在不同时期对各国的损益有差异,其次要明确论证的角度,即“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损益差异”,主题词是全球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时期”有四个阶段,即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二战后初期和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不同国家”结合材料三可知有中国、英国和美国,“损益差异”结合材料三可知“益”即“全球化中崛起的”,“损”即“被全球化击败的”、“在全球化只能怪衰落的”和“开始感受到代价”,论证题的关键是要结合所学知识选取适当的史实,从而说明和阐释观点,坚持“论从史

出”的原则,如选择第一个时期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开始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加速资本原始积累,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工厂,同理,若选择第二个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经济总量超越英国跃居世界第一,“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世界工厂地位逐渐削弱,以此类推可通过选取第三个阶段和第四个阶段的相关史实来论证“全球化在不同时期对各国有所损益的观点”,最后对史实论证做一个总结,即规律性概括,本小题总结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各国需积极主动融入。

5.

14分)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材料四  1919年5月4下午1时,北京各校学生3000余人汇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随后发生学生大规模游行。5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清华学生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191963日,北京学生因政府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举行大规模街头演讲,当日170多名学生被捕。65日,全国各大城市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被监禁的学生获释。623日,徐世昌总统会见山东各界代表,表示政府已电令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从缓签字。628日,原定签约之日,中国代表团驻地被留学生包围,代表团发表声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大事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2分)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宪法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在国家结构形式上体现了哪两大原则?(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3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的理解。(3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与妥协的认识。(2分)

难度:
知识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使用次数:18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1)推进: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任答2点,2分)

2)依据:宪法创立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不同利益集团因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而谈判妥协修正。(2分)

原则: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分权与制衡。(2分)

3)观点一:“大妥协”是消极的,“大妥协”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理由:袁世凯夺取了革命果实,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为帝制复辟埋下祸根。

观点二:“大妥协”是积极的,是革命派的斗争策略。理由:“大妥协”加速了清王朝和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覆灭;保存了革命力量,适当的“妥协”是武装斗争的有益补充。(选择—个观点评述:观点1分,理由任答12分)

4)理解:首次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明确表达出来(或“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社会各阶层普遍参与,群众基础更加广泛;体现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革命精神;领导者和主力军更加先进;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任答3点,3分)

5)认识:妥协有利于政治民主平稳转型;妥协是双方力量对比结果;妥协是一种艺术,是有原则的;体现的平等对话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巩固发展。(言之有理即可;任答2点,2分)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美国的联邦制及共和政体的确立:1787年宪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解析】第(1)问本小问考查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抓住设问“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和“妥协”,据材料一“民主依赖妥协”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可知宪法创立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据材料二“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可知不同利益集团因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而谈判妥协修正;第二小问抓住设问角度“国家结构形式”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联邦制和民主共和制,政府、国会和法院之间分权与制衡,可知两大原则分别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和分权与制衡。

第(3)问属于观点论述题,考查获取与解读历史材料信息能力,首先要明确观点是什么,据材料三“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和“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可知观点有两个,分别是“大妥协”是消极的,“大妥协”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和“大妥协”是积极的,是革命派的斗争策略,其实是要结合论据,即史实论述理由,支持第一种观点,可结合材料三“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和“‘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论述,支持第二种观点,可结合材料三“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和“《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论述。

第(4)问据材料四“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可知首次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明确表达出来,据材料四“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举行大规模街头演讲”和“全国各大城市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可知社会各阶层普遍参与,群众基础更加广泛,同时可知领导者和主力军更加先进,据材料四“被监禁的学生获释”和“代表团发表声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可知体现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革命精神,据材料四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5)问属于对历史史实和规律的认识题,据材料一“民主依赖妥协”可知妥协有利于政治民主平稳转型,据材料二“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可知妥协体现的平等对话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巩固发展,据材料三“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可知妥协是双方力量对比结果,据材料四“被监禁的学生获释”和“代表团发表声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可知妥协是一种艺术,是有原则的。

二、选择题 (共2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21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26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8
69.23%
偏难
3
11.53%
基础
3
11.53%
容易
2
7.69%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综合题
5
19.23%
选择题
21
80.76%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历史杰出人物
1
3.84%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
3.84%
近代科学技术
1
3.8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2
7.69%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
3.84%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1
3.84%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
3.84%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
3.84%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
7.6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
3.84%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两次工业革命
1
3.84%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宗教改革
1
3.84%
古代希腊 罗马的政治制度
2
7.6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
3.8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
3.84%
近代中国反侵略 求民主的斗争
2
7.69%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
3.84%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
3.8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
3.84%
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1
3.84%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主要经济政策
1
3.84%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
3.84%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杨柳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