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年,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现代化的军事工业”“装备的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等说法,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必须“努力于建设新军知发展新的军事工业”,并强调“军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等
材料二
1954年9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建设成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摘编自《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
材料三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即“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摘编自《周恩来选集》
材料四
1979年9月,叶剑英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 1 )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三中 “ 现代化 ” 内容变化的原因。
( 2 )指出材料四中 “ 现代化 ” 目标的新内涵,并简述其意义。
( 1 )全面抗战时期,适应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注重军事现代化。 50 年代,为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实行以工业化为重点的国家发展战略。 60 年代前期,国民经济调整,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或中苏关系恶化,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当时正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五六十年代,适应国家安全需要,重视国防建设;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认识到科技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 2 )新内涵:高度民主,高度文明。意义:适应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探索。
【详解】( 1 )材料一:根据 “1938 年 ” 的时间,可得出抗战全面爆发,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材料二:根据 “1954 年 9 月 ” 可得出一五计划开展,工业化起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材料三:根据 “1964 年 12 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 ,可从当时的国民经济方针的调整作答,也可从当时国内外的形势进行概括,可得出中苏关系恶化,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当时正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2 )新内涵:根据 “ 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 ……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概括,可得出经济上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政治上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思想上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意义:根据所学可得出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与完善;有利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1982年宪法: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此后为刘少奇案平反。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现行宪法。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措施:
①提出法制建设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②平反冤假错案: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③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成就: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