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2021届专题复习——生态保护、环境保护习题【含详解】
高中 偏难 2021-01-14 共 100题 284次下载 324324
一、 选择题:(共 36题)
1.

某同学为写历史小论文设计了下面提纲,据此判断这篇论文的主题是

 

A能源革命与人类生活

B物质文明与环境问题

C科学进步与征服自然

D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83
2.

下图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

A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B统治疆域不断扩大

C经济的区域发展趋势

D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80
3.

长城通常被视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与秦长城相比,明长城整体位置向南移动二百至四百公里不等,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明长城以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B长城沿线居民不断向中原地区迁移

C中原王朝对边疆的统治力不断削弱

D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67
4.

黄河初称大河,战国末期有浊河之称,西汉初年正式称为黄河。这一变化反映出秦汉时期北方地区

A农耕规模的扩大                                       B政治局势的动荡

C人口数量的萎缩                                       D经济地位的下降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63
5.

唐玄宗在《将封泰山断屠诏》中指出:自古明王,仁及万物。……天下诸州,并令断屠,及渔猎采捕。《全唐文》中也有《对射猿判》《对断屠判》《对仲夏百姓弋猎判》以及《对畋猎三品判》等案件的判决。这说明了唐代

A官方禁绝渔猎活动

B政府重视生态保护

C佛教观念渗入司法

D儒家仁爱主张普及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42
6.

195212月,英国伦敦连续5天出现厚重的雾霾,出现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市民明显增多,伦敦市10万人生病,死亡4000人,这一-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直接推动了1956年英国《空气清洁法案》出台。这体现了当时英国

A新科技发明引发城市污染严重                  B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C工业革命严重危害了民众健康                  D公共事件促进立法进程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容易 组卷次数: 111
7.

周文王说: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这反映出当时

A形成了敬德保民的天命观

B大自然已受到过度的开发

C重视对小农经济的培植和保护

D初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65
8.

下表是古代帝王某些诏书布告的国家大政方针的内容或主张。据此可知,当时的统治者

A顺应社会发展,使得时令观念深入民心

B重农抑商,关注民生爱惜民力

C尊重自然规律,拥有朴素生态环保理念

D节制利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47
9.

在对先秦时期古城遗址的发掘中,发现当时已有专门的排水系统。如二里头木结构排水暗沟、偃师商城石砌排水暗沟、安阳殷墟陶土排水管道、周原卵石排水暗沟等。这说明

A先秦时期各地存在密切联系                     B先秦时期农业灌溉技术发达

C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很先进                      D先民重视对环境的改造利用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92
10.

《唐律疏议》载:诸于山陵兆域内失火者,徒二年;延烧林木者,流二千里……其在外失火而延烧者,各减一等。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诸盗园陵内草木者,徒二年半。若盗他人墓茔内树者,杖一百。由此可知,唐代

A司法判决轻罪重罚

B官方禁绝开发山林

C政府重视生态保护

D底层民众生存艰难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41
11.

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                            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                             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13
12.

如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图,图中大运河河道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商品经济持续发展

C政治中心转移到北方

D中原地区生态破坏严重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76
13.

下图为21世纪初联合国召开的某次重要会议的标识。下方的人形代表社会公平、中间的曲线代表经济增长、上方的叶子代表环境保护,这三个元素构成一个地球形状。其蕴含的理念是

A区域集团化

B科技是生产力

C可持续发展

D反对恐怖主义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容易 组卷次数: 216
14.

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通过《巴黎协定》,协定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建立尊重主权和国情、国家自主决定贡献力度的全球行动模式。这说明《巴黎协定》

A体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                     B促使区域经济集团不断走向开放

C坚持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导                      D探索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新模式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33
15.

清朝嘉庆年间,两湖地区的桂东县:生齿日繁,谋生者众,深山高陵种植杂粮,几无隙地。祁阳县则是柴木日系”“柴价视昔而贵。这表明当时

A社会农业生产能力出现倒退

B恶性垦殖引发市场柴价上涨

C生产压力增大引发人地矛盾

D人口增长加剧山区过度开发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95
16.

黄河是我国农业文明的摇篮,孕育了灿烂的大河文明,但它也是多灾多难的河流。秦汉时黄河称为河水,宋代即被称为黄河。这一名称变化客观反映了

A长期垦殖及战乱,严重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B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长期的民族融合使各族人民民族认同感增强

C封建统治者为显示君权神圣,命名以黄河,凸显出君主专制的加强

D随着南方的开发,人们为区别不同河流而将其改称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23
17.

汉代的不少法律中对何时砍伐林木、捕猎动物做出了明确规定,如《田律》等中规定禁诸民吏徒隶,春夏毋敢伐材术山林,还规定不得在春夏季节捕杀动物等。这反映了汉代

A以法治国制度严苛                                   B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C注重生产可持续性                                    D旨在加强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79
18.

下表是唐武德七年至开元二十九年(624-741)较大旱灾分布地区统计表

以上表明

A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趋势日趋明显              B旱灾的频繁加剧了北方动乱局势

C北方过度开发的负面效应已显现               D地理纬度的高低决定旱灾的频率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03
19.

史籍记载,周朝在其867年的统治中,较大的自然灾害只有89次,发生次数较少;秦汉时期自然灾害明显增多,在440年中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375次,平均14年就发生一次。这说明(  

A.土地大量开垦不利于生态的平衡    B.国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下降

C.粗放式农业经营不利于环境保护    D.秦汉时期不重视天人关系的探求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基础 组卷次数: 153
20.

贾谊《新书君道》载:文王之泽下被禽兽,洽于鱼鳖,故禽兽鱼鳖,枚若枚乐,而况士民乎?《汉书晁错传》记其上书:德上及飞鸟,下至水虫草木诸产,皆被其泽。然后阴阳调,四时节,日月光,风雨时。这说明秦汉时期

A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                  B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C政府强化了对山林河川的管理                  D经济活动的规范性得到了加强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75
21.

《礼记·王制》载: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营于市。木不中伐,不需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需于市。这一规定

A强化了宗法制的权威                                B强调天人关系的和谐

C关注食品的安全问题                                D反映了重农抑商思想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94
22.

下图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

A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B统治疆域不断扩大

C经济的区域发展趋势

D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63
23.

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这段材料说明

A.清代通过调整种植方式和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

B.当时统治者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C.京城城市规模的扩展导致雾霾发生的几率提高

D.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当时环境污染急剧加重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21
24.

有学者认为,在东汉时期,我国已经开始稻田养鱼。唐代又创造了养鱼开荒种稻的方法。广东西部山区的人们利用草鱼食草的习性,在新开垦荒地(有水)上放养草鱼,使荒地变成熟地。这一生产模式

A目的在于提高粮食产量                            B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C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D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138
25.

 中学教材反映了一个时期历史的发展变化。20世纪50年代小学课文《海底世界》一文结尾处的海底世界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到了80年代后已变成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一变化所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仿效苏联模式编写教材

B.政治色彩体现国家意志

C.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发扬弘扬国际主义精神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49
26.

史料记载,清朝的历代皇帝都要举办立秋之后的木兰围场的围猎活动。但是,皇帝都要逐年轮换狩猎区域。狩猎区域的轮换说明,清代统治者

A已拥有强大的组织能力                            B开始形成仁德之心

C注重培树勇敢尚武精神                             D具有生态保护意识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229
27.

下表为唐代开发敦煌地区农业情况的记载

史料

出处

募百姓垦辟三州,七关土田

《通鉴》

周成四面水渠侧,流觞曲水,花草果园,豪族士流,家家自足。土不生棘,鸟则无鸮,五谷皆饶

《沙洲都督府图经》

河州敦煌道,岁屯田,实边食。余粟转输灵州,潜下黄河,入太原仓,备关中凶年,关中粟麦藏于百姓。

《太平广记·东城老父传》

肇自贞观,成于麟德,四十年间,马至七十万千匹,置八使以董之,四十八监以掌之,幅员千里……布于河西平旷之野,乃能容之。

《文献通考》

据此表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对敦煌地区的开发

A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建设                            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转移

C推动了民族关系的融洽                             D促进了种植结构的变化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53
28.

下表为《淮南子·时则训》中的相关记载。这从侧面反映出汉代

A科技服务农业的特点                                B已探索出二十四节气

C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D生态环保意识较强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176
29.

下图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锐减,植被破坏严重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有( )

长期大规模农耕活动的影响 

人口的增加导致土地过度开垦 

统治者大肆修建宫室陵苑 

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73
30.

《田律》规定(大意):从春季2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烧草木炭;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龟;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阱,以上禁令,到7月才能解除。《田律》为我们提供的历史信息是( 

A.战国秦汉时期的法律非常严酷

B.封建君主力图把山林湖泊占为己有

C.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D.《田律》中的规定是不科学的,说明人们还不尊重客观规律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容易 组卷次数: 183
31.

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美上流餐厅以棕榈心沙拉为特色,人们竭尽所能地在亚马孙河上游搜索做这种沙拉的原料。这种行为

A破坏了自然环境                                       B造成了人口问题

C导致了普遍饥荒                                       D引发了温室效应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13
32.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颁布的《二月至九月禁捕诏》规定:禁民二月至九月,无得捕猎及敕竿挟弹,探巢摘卵。史载,这一规定在宋朝执行了200余年。材料表明宋朝政府

A全面禁止猎捕野生动物                            B具有一定的生态保护观念

C注重完善动物保护法律                             D对传染病防治问题的重视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09
33.

如图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锐减,植被破坏严重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A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内迁                         B长期大规模农耕活动的影响

C统治者大肆修建宫室陵苑                         D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建设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73
34.

据史料记载,在太湖南部广阔的浅水湿地,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是葑田。葑田如浮毯,是一种由菰属植物与菱、藕等多种水生植物着生的漂浮草甸。唐朝时菱是组成葑田的主要水生植物之一,地方官崔元亮曾倡导人们在菱湖附近的水域植菱。这反映了

A政府忽视保护小农经济                            B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农业缺乏生态保护意识                             D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73
35.

下表为《淮南子·时则训》中的相关记裁,这从侧面反映出汉代(  )

月份

物候

时禁

孟春

蛰虫始振办,鱼上负冰,獭祭鱼,候雁北

母覆巢、杀胎夭,毋麛毋卵,毋聚众、置城郭,掩骼薶骴

仲春

桃李始华,苍庚鸣,鹰化为鸠

母竭川泽、毋漉陂池,母焚山林,步作大事,以妨农功

季春

桐始华,田鼠化为鴑,虹始见,萍始生

田猎毕弋,罝罘罗网,喂毒之药,毋出九门,乃禁野虞,毋伐桑柘

孟夏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

毋兴土功,毋伐大树

仲夏

螳螂生,?始鸣,反舌无声;鹿角解,蝉始呜,半夏生,木堇荣

禁民无刈蓝以染,毋烧灰,毋暴布,门闾无闭,关市无索……禁民无发火

季夏

蟋蜂居奥,鹰乃学习,腐草化为妍

树木方盛,勿敢斩伐

A科技服务农业的特点                                B已探索出二十四节气

C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D生态环保意识较强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214
36.

唐玄宗在《将封泰山断居诏》中指出:自古明王,仁及万物。……天下诸州,并令断屠,及渔猎采捕。《全唐文》中也有《对射猿判》《对断屠判》《对仲夏百姓弋猎判》以及《对畋猎三品判》等内容。这说明了唐代

A官方禁绝渔猎活动                                   B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C政府重视生态保护                                    D儒家仁爱主张普及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88
二、 综合题:(共 6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两代农耕在西北推广,黄河两岸的草地被清除。为满足都城的木材需要,温带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使黄河河床升高,不时泛滥。汉朝时,黄河每9-16年决堤一次,到了唐朝后期变成了10年一次,北宋中期3.6年一次。12世纪后期黄河改道更是常见。在清朝大部分时间里,人口压力迫使人们在黄河中游重新开垦脆弱的黄土地,导致黄河南河道每1.89年出现一班灾情。而在其他领域,利益驱使对资源的掠夺也愈演愈烈。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明清时期,伐木出售成为大宗买卖。同时,国际市场的开放和荷兰殖民者的到来,鹿皮成为出口商品,致使鹿在台湾南部基本绝迹。

——摘编自(英)伊懋可《大象的退却——部中国环境史》

材料二:美国西进运动之后,人们纷纷移民开发西部土地,在干旱丰干旱的草原地区使用先进的犁地工具开垦耕地,让原本缺水的西部更加干旱,生态环境也是加脆弱。此外,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也疏于管理。19世纪后半期,随着铁路的修建对枕木的需求教增,大量森林被砍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19世纪末1亿英亩土地被虚弃。面对严重的生态问题,19世纪束20世纪初,美国掀起了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被开辟,矿产、森林资源得到保护和规划管理,联邦政府开始认识到林业资源的重要经济价值,制定出相关法律制度,承担起对其保护开发的主要责任。第二次环保高潮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期间设立农业调整管理局、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等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同时,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夸在一起,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破环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生态问题的原因,概括美国环境保护措施的特点。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37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城市规划的制度和形式是作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存在的,特别体现在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方面。城市规划的格局作为一种礼制,是统治者控制国家、巩固政权的手段之一,中央集权制度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的形式是方正的,并且有一条中轴线,这与古代统治者推崇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隋唐长安、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

——摘编自张健、马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国家城市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各种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应运而生。欧文、傅立叶等社会改革者提出了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霍华德主张在进行系统的社会改荜前提下,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盖迪斯则把生物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

——摘编自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都城规划布局的特点,并分析古代中国都城规划中所体现的价值诉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古代中国都城规划相比,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国家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古今中外城市化进程 中等 组卷次数: 231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经济。古代人们一直非常看重环境的保护,从商周时期到清代,古人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如:《礼记月令》中规定孟春毋覆巢,毋杀…”;《唐律》中规定: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清雍正帝传谕广东督抚,禁止广东工匠制作象牙制品。同时,许多朝代都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环保机构,如秦汉以后,山林、川泽都归少府管理。据《旧唐书》记载,当时的政府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通过设置类似自然保护区的方式来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这对保护祖国的秀丽山川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

材料二:在谈论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每每会联想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有道家式的天人合一(《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也有儒家式的天人感应。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以天人感应为前提的,并产生出灾异谴告说,以为人间政治上可感天,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这些观念是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渊源。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关系》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引起美国朝野的震动,并推动全世界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切关注……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以预防为主方针的各项法律制度。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历来重视环境保护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保护进程加快的有利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今环境保护措施,对当今中国加强环保的启示。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290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早在1843年,议会就讨论通过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1848年又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1831年政府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1844年建立了城镇卫生协会。还在各地设立了卫生医官,负责管理公共卫生,还承担城市供水排污、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职责。还有一些社会有识之士也对环境治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他在1842年发表了《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的报告》,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摘编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上海解放前夕,全市工厂10079家,分布在工业区的有2263家,占全市工厂的22.5%;分布在非工业区的有7816家,占77.5%,大量工厂与居民住宅交错在一起。抗战时期,沿海及长江中下游的工矿企业有400多家迁到重庆……漫无系统,仓促兴建,工业区和居民区犬牙交错……对于城市空气污染问题,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些措施。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取得一定效果。1933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一些专门介绍欧美和日本煤烟防治技术的文章不时见诸报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有见地的思想,如实施分散主义的城市建设,建设田园都市,通盘考虑交通、城市与乡村、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市政专家董修甲还提出小都市对于交通管理、治安、卫生好处极大,应该积极建设小都市、花园城市、卫星城市。

——摘编自胡勇《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和英国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城市污染的原因,并简要评价近代学者关于缓解、治理污染的主张。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容易 组卷次数: 140
5.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部宪法的结构都是四章。1982年以前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宪法结构的这一变动

A.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B.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

C.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D.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261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已出现垃圾一词在当时的都杭州,打扫街道、疏通沟渠或排水沟、清运垃圾等,都由政府差雇人员来负责。只是因为粪便可以用作肥料是由私人经营的,但政府亦行监管之职。明朝的城市卫生管理比宋朝更先进,在北京城就有排污管道,也形成了垃圾处理产业链。譬如垃圾粪便,每天都会有专职人员负责回收后,再运到乡村出售,用于耕作肥田。清初的一些城市,对于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还会进行分类,并有专门的人清运回收。

——摘编自钟芳《古代的垃圾处理与分类》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垃圾处理有了较大的发展。七五计划期间,在生活垃圾处理中,填埋技术和烧技术主要是借鉴国外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了一些适合我回垃圾情况的处理工艺和设备。1991年国家提出重视开发垃圾综合利用技术,逐步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减容化、资源化的总目标九五计划期间,城市生活垃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技术标准和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国家的垃圾处理技术政策、管理体系等得到了极大的完善。由于国家投资倾向于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研制了大批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以及处理关键技术设备。十五计划期间国家加大了对生活垃圾处理的投资,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我国逐渐形成了适宜本国的垃圾处理技术和运营方式。十一五规划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垃圾处理的投资。

——摘编自《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垃圾处理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垃圾处理技术发展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垃圾处理的意义。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200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形成了筑堤、改道、分疏、束水攻沙等治河理论,以及挑水坝、木龙、石堤、放淤等治河技术。宋元两代在黄河设行(外)都水监专事河防;明清两代设河道总督职掌河政。清前中期,治河一直是国之大计,河工每年的正常支出大约数十万两,如遇决堤则“所费带金不下数千万两”,然而“半数是中饱在贪吏的私囊”。

——摘编自岑仲勉《黄河变迁通史》

材料二  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改道入海。“值军务未平,怕粉不继”,清廷遂撒手河务,“着直隶、河南、山东各省督抚伤令地方官吏疏浚积潦”、“晓谕钟民等量力捐资”,由此拉开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序幕。新河道两岸的地方官绅筹措资金,断续维系治河工程。1870年,长江大涝,两大水灾形成共振效应,重灾区扩展到四川、湖北等地。1900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派员前往黄河考察并得出结论:“束河于一条河道”违背自然规律;地方官吏贪污、玩忽职守、各自为政是“形势糟糕的根源”。1901年,对黄河治理的进一步研究随李鸿章的病故而中断,而此时的中国,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摘编自贾国静、王凤青《选择的无奈: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

材料三  1952年,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3年,治黄工作“由修防转入治本”,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大批技术干部,分赴20多条支流进行水土查勘,收集第一手资料,在“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了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综合治理规划。1954年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实行“以工代贩”、“按劳记工”等办法,许多包工队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方法,工效逐步提高。建国初的黄河治理,不仅顺利地度过了八次大汛,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与国家建设,而且开辟了利用黄河水灌溉华北平原的道路。

——摘编自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黄河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取得成效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黄河治理的认识。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00
8.

   材料一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近代中国知识界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

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的措施。1933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

材料三1952年,处于急速发展期的英国伦敦,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125日至1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案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现代启示录:1952,被雾霾扭转的英国》

1)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了什么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空气污染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英两国处理类似问题上的异同点。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212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环保工作由专职的虞衡部门负责。配合虞衡职司的还有一定的惩罚法令。《唐律》详细、具体地规定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措施及对违反者的处罚标准。当时,山林川泽、苑囿、打猎、城市绿化、污水排放、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等都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围,政府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

——摘编自李玉皎、刘丰《从中国古代环保制度看现实环保法律的完善》

材料二  下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演变

1978—1992

经济增长加速,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在局部地区频发并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

1992—2012

迎来经济高速增长期,环保得到重视和加强,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高发多发

2012年以来

环境保护得到前所未有重视,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环保工作有效推进,并有效融入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摘编自吴舜泽等《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40年演变》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保护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指出其价值。

2)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演变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影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主要因素。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26
10.

 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先秦时期已有许多关于环保的史料,《荀子·王制》中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古代中国的环保工作由专职的虞衡部门负责。是山林川泽资源保护的监督机构,是山林川泽资源保护的执行机构。配合虞衡职司的还有一定的惩罚法令,如周文王时期曾颁布保护自然资源的《伐崇令》、《野禁》等,有不如令者,死无赦。”……据《旧唐书》记载。当时政府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北宋十分重视包括山场、林木、植被、河流、湖泊、鸟兽、鱼鳖等众多方面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执法。明清的法律则多沿用《唐律》。并有所发展。

——根据《古代环保制度之镜鉴》整理

材料二、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如何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议会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干预。……在英国环境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的措施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英国当时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的原因。在治理环境方面英国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37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江南地区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在一些人口密集地区,粪秽等垃圾泛滥街衢,水质变差,蚊虫猖獗。对于河污治理,国家颇为重视,江南各地水利志中多有记载。但由于缺乏常项经费和专门职掌者,很难保证此类事业及时、经常地举办。乾隆年间,苏州府虎丘染坊污染河道,造成禾苗受损,景观破坏,市民健康深受其害。最终在120余位士民联合控诉下,苏州府出面干预,勒令虎丘染坊移他处开张。面对河水污染,不少乡贤善士凿设义井以行善。嘉道年间吴中首善潘曾沂在城中浚凿义井四五十处,劝导人们饮用井水,居民赖以得水,获利者无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卫生观念与行为及其近代变迁初探》

材料二  1832年至1866年,英国伦敦等地先后数次爆发霍乱疫情。约翰·斯诺发现,霍乱是一种经水传播的传染病。这一观点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推动了伦敦进行供水改革,治理供水污染。1868年,迫于舆论压力,议会任命第二届皇家河流污染委员会,调查是否有必要提供更优质的供水。1875年《大公共卫生法》对供水、排水等问题进行详细规定;1878年,《河流污染防治法》对工矿企业排水、污水处理等进行明确规定。同时,英国许多大学和机构也专门研究水,水分析逐渐走向科学化。1904年,伦敦市政府收购8家私营供水公司,全面接管供水事务,妥善解决了供水安全。19世纪末当欧洲大陆又出现霍乱时,英国得以幸免。

——摘编自毛利霞《19世纪伦敦的供水改革与霍乱防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江南地区水污染出现的原因并概括这一时期水污染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后期伦敦供水污染的治理措施及其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水污染治理的认识。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17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麋鹿起源于约300万年前的中国,被称为中华神鹿。在古人眼中,麋鹿被视为一种很漂亮的动物。远古以来,麋鹿就被华夏祖先视为吉祥兽、图腾。麋鹿文化包容了儒家文化的理智和积极,道家文化的豁达与明朗,吸收了长江文化的明快和黄河文化的淳厚,兼并了东方文明的克己和西方文明的开放。中国历代地方志有麋鹿记载的达115部,记载麋鹿的古文献史料就有64部之多。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陆游等都写有有关麋鹿诗词和文章。从商周时期的周文王,到雍正、乾隆等皇室文化,都与麋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麋鹿文化已渗透到诸多领域,如中国的饮食、保健、建筑、医学、艺术、文化等。

——摘自丁玉华《麋鹿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材料二  1894年的北京永定河泛溢及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让最后一批麋鹿从中国消失。1956年,4头麋鹿从英国伦敦回到中国北京,1973年,英国又赠送两对麋鹿到中国,结出了麋鹿外交文化的硕果。19851987年,英国共赠送79头麋鹿给中国,使麋鹿在故土得到了健康繁衍、科学发展,结出了麋鹿外交和麋鹿文化的累累硕果。

——摘自张民军《中英麋鹿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麋鹿文化得以传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麋鹿交流的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麋鹿文化在史学研究中的价值。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141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我国古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逐渐形成了取之有时, 用之有节的观念。 西汉时,贡禹说:如果斩伐林木没有节制的话,会有水旱之灾。 晁错指出,“焚林斩木不时, 命曰伤地(破坏地力)”。 宋、明王朝在边境地区广种边防林作为天然屏障。 清代丁辅臣《劝民种树俚语》以俚语的 形式要求黄土高坡的居民在庄前庄后,山涧沟坡,多栽些杨、柳、榆、杏各样树科”,因为它们能吸云雨,能补地 缺,能培风水,能兴村落

——摘编自《中国传统森林观浅议》

材料二  对于北美殖民者来说,东部的茂密森林是挡在他们前进路上的障碍,隐天蔽日的森林代表着印第安 人的威胁,“印第安人同那些该死的森林一样,必须当作文化进步的敌人加以消灭”,森林开始大片消失。 至 19 世纪后半叶,美国人仍认为美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取之不竭,这成为矿业、铁路巨头牟利之口号,70 年代后期至 19 世纪末,铁路消耗了木材年产量的 20%~25% 19 世纪中期,纽约州的农民以砍伐柴薪出售给城市居民为重要收 入来源。 1889 ,美国前内政部部长舒尔茨警告说:“从缅因州到加利福尼亚州,从墨西哥湾到普吉特海湾,美国将不再有值得一提的森林。

——摘编自《前平肖时代美国的森林资源保护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传统森林观并指出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森林危机出现的原因,谈谈古代中国与近代美国不同森林观对后世 有何启示。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20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对黄河的治理,每个时期都设有各级水官,地方官员也皆领河事。外宋代治河机构扩大,在黄河下游形成了专职河官与地方河官相结合的河防体系,同时形成了固定的治河专业技术队伍。明代,朝廷设立治理黄河的常设机构,并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系统。清代河道总督本隶属工部,但可直接受命于朝廷;另外朝廷还增募河兵,常年驻守在险工段负责修防。清末,由于财政困难等原因,河道总督被裁撤,由各省巡抚兼理河务,仅下游冀、鲁、豫三省设河防局。直到1933年,国民政府才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统筹黄河治理工作。因种种原因,民国时期治理黄河的工作没有什么大的进展。

——摘编自陈维达《黄河一过去、现在和未来》

材料二  1946年,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人民治理黄河。1951年新中国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成立。

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黃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新中国对黄河的治理,从干流到支流,直到流域内的广大地区,进行了统筹规划、全面治理、综合开发利用。建立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加强了防汛队伍组织、水文情报预报、防汛通信保障等非工程措施。依靠沿河党政军民。黄河职工的共同努力,战胜了黄河发生的历次洪水。从2002年起,黄河水利委员会探索建立了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三条黄河体系,逐渐形成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的理念,大力推进治黄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新中国七十年来黄河治理取得巨大成就。

——摘编自王渭泾《历览长河一黄河治理及其方略演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前黄河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河治理的现实意义。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195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形成了筑堤、改道、分疏、束水攻沙等治河理论,以及挑水坝、木龙、石堤、放淤等治河技术。宋元两代在黄河设行(外)都水监专事河防;明清两代设河道总督职掌河政。清前中期,治河一直是国之大计,河工每年的正常支出大约数十万两,如遇决堤则所费帑金不下数千万两,然而半数是中饱在贪吏的私囊

——摘编自岑仲勉《黄河变迁通史》

材料二  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改道入海。值军务未平,饷糈不继,清廷遂撒手河务,着直隶、河南、山东各省督抚饬令地方官吏疏浚积潦晓谕绅民等量力捐资,由此拉开晩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序幕。新河道两岸的地方官绅筹措资金,断续维系治河工程。1870年,长江大涝,两大水灾形成共振效应,重灾区扩展到四川、湖北等地。1900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派员前往黄河考察并得出结论:束河于一条河道违背自然规律;地方官吏贪污、玩忽职守、各自为政是形势糟糕的根源1901年,对黄河治理的进一步研究随李鸿章的病故而中断,而此时的中国,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摘编自贾国静、王凤青《选择的无奈: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

材料三  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3年,治黄工作由修防转入治本,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大批技术干部,分赴20多条支流进行水土查勘,收集第一手资料,在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了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综合洽理规划。1954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实行以工代赈按劳记工等办法,许多包工队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方法,工效逐步提高。建国初的黄河治理,不仅顺利地度过了八次大汛,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与国家建设,而且开辟了利用黄河水灌溉华北平原的道路。

——摘编自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黄河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取得成效的原因。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83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的原始国有制形式,强调国家对于土地与人口的责任。环境保护必然被纳入国家主导的法治体系中。秦汉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国家不再参与土地耕作管理,囯家赋税只与登记在册的纳税.土地面积直接相关,与土地周边生态环境不再发生直接联系。西汉之后,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司徒退出了对农业的管理。隋唐时期,从属于工部系统的虞部还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职能色彩。但在元代时,虞部被取消。明朝恢复虞部,改称虞衡,它成为供应国家日常器用及军需物资的部门。明清时期,中国西部环境严重恶化.

——摘编自周启梁《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通考——以土地制度变革为基本线索》

材料二  西方现代环境法学理论在发展观上的变化是,放弃先发展、再污染、最后治理的发展策略,逐步提出边发展、边治理的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直到现在提出科学发展的策略。在西方的环境保护中,在工业革命后,英国制定了《碱业法》,美国制定了《煤烟法》;二战后,美国制定了《国家环境政策法》,瑞典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加拿大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希腊宪法第24条、葡萄牙宪法第66条都明确了国家环境保护的责任。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各国国内环境法体系都注重与ISOl4000环境体系(以改善全球环境质量为目的的框架文件)相配套。

——摘编自苏昌强、阮妙鸿《西方各国环境保护法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政府环境保护职责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现代环境保护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04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村料一: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经济。古代人们一直非常看重环境的保护,从商周时期到清代,古人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如:《礼记月令》中规定孟春毋覆巢,毋杀…”;《唐律》中规定: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清雍正帝传谕广东督抚,禁止广东工匠制作象牙制品。同时,许多朝代都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环保机构,如秦汉以后,山林、川泽都归少府管理。据《旧唐书》记载,当时的政府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通过设置类似自然保护区的方式来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这对保护祖国的秀丽山川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

材料二:在谈论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每每会联想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有道家式的天人合一(《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也有儒家式的天人感应。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以天人感应为前提的,并产生出灾异谴告说,以为人间政治上可感天,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这些观念是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渊源。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关系》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引起美国朝野的震动,并推动全世界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切关注……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以预防为主方针的各项法律制度。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历来重视环境保护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保护进程加快的有利因素。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223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总体上看,我国环境保护法制与土地制度变迁基本同步,每当土地制度发生重大改变的时期环境保护法制也会发生重要的转变。我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与土地制度一样,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上古至春秋时期是原始土地国有制时期,西周作为原始土地国有制发展的顶峰,其环境保护法制也同样十分完备。第二个阶段,从战国到唐代是封建土地国有制时期。秦汉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国家不再参与土地耕作管理,国家赋税只与登记有制时期。秦汉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国家不再参与土地耕作管理,国家赋税只与登记在册的纳税、土地面积直接相关,与土地周边生态环境不再发生直接联系。西汉之后,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司徒退出了对农业的管理。隋唐时期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职能色彩的虞部在元代时被取消。笫三阶段,从北宋至清代,封建土地私有制继续发展。这一时期,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土地兼并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环境保护法制在清代中后期完全解体。

——摘编自周启梁《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通考——以土地制度变革为基本线索》

材料二: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金业的法则。如何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议会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干预。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责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在英国环境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最终所有的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政府环境保护职责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措施,并分析环保措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55
1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殷商之时,中国就有了禁止在街道上倾倒垃圾的规定,并视其为犯罪;管仲则明确提出以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设置相应官吏;秦墓出土的《田律》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立法之一;北宋甚至以皇帝下诏的方式重申环境保护禁令,命令基层官吏捕拿违反禁令的人。 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北宋对矿课控制较松,但仍禁止民间私自交易。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国家收入,也抑制了私人盲目开采。中国在史前,已设立治水官吏——司空;秦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成为天府的富庶源泉;汉以来,朔方、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灌田

材料二  隋文帝、隋炀帝扩建长安与洛阳两京,穷极土木之工,大片砍伐森林。进入唐代,土木之兴依旧不止。经过唐玄宗40年的统治,曾经遍布森林的关中三辅地区几无可供砍伐的林木。到唐德宗年间,为修建神龙寺,同州山谷中的古松几乎被砍伐一空。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已寥寥。破坏高原植被,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等到安史之乱之后,田地荒芜,水利失修,人口大量死亡和南移,使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开始衰落,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也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

——引自《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中,经历了三次人口资源环境恶化:一是1958年,二是文化大革命,三是改革开放之初。

——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四  1961年前后,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化工和工业燃烧重油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骤增,尤其是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50岁以上的老人发病率约为8%,死亡10余人。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因石油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人们食用被汞污染和富集了甲基汞的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死亡率达38%,汞中毒者达283人,其中60余人死亡。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痛川流域,因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和稻米,居民食用后中毒,1972年患病者达258人,死亡128

——引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现代化及环境污染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黄河泛滥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并指出影响古代环境的不利因素。

3)依据所学知识,分别分析1958年和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人口资源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4)依据材料三与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与日本两国环境污染的不同原因。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254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十三年(1758) 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疾病的流行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应,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在立法方面最为系统和重要的法律是1875通过的《公共卫生法》,它汇集了以前同类法规,内容相当完善,强调要使本国所有城镇都过上文明的社会生活。1876年又颁布了《河流污染防治条例》,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要求改善自己生活条件,从而消除疾病、消除环境污染。还有一些社会有识之士,包括很多出身于上流社会的人也对环境治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英国通过近100年左右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使从工业革命时期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城市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根据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为应对环境污染问题,中英采取的方式有何不同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能够有效治理环境问题的原因。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69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千多年前的荀子曾提出天行有常的观念,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但这一正确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延续和发展。正因为人还不具备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对自然的敬畏不可能没有消极的一面。在异常气候和自然灾害面前,先民们往往以不变应万变,消极地等待它们自生自灭。如在洪水面前只能祈求天神息怒,尽职的官员甚至跳入洪水,期望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天的怜悯。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即使先知先觉的人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也找不到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途径。特别是在巨大的人口压力面前,生产更多的粮食成了头等大事,因此而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只能听之任之。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传统生存智慧与生态观》

材料二  狩猎是自古以来到处都存在的活动,而毛皮贸易也一直是市场上的一项重要交易。但是,以往以生计为主的狩猎活动和毛皮交易市场的地方属性,对生态的影响并不明显。近代以后,古老的狩猎活动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欧洲人和亚洲人对兽皮、毛皮和象牙的需求给狩猎产品赋予了前殖民时代没有的新的经济价值,而对野生动物制品的渴望驱使被称为国际经济先驱的商人和资本家们深入内陆,开拓边疆,对毛皮的追逐成为欧洲人在北美大陆四处扩张的内在驱动力之一为了组织大规模的毛皮贸易,殖民者建立了多家毛皮公司,而当地的狩猎者也被纳入殖民者的毛皮贸易网络之中。近代世界经济中的这项贸易具有典型的掠夺性,商人和捕猎者们在一个地方尽量捕猎,直到在经济上无利可图为止,然后换一个地方。当19世纪的狩猎者开始使用对动物更有杀伤力的武器装备以后,狩猎和毛皮贸易对野生动物的掠夺性就充分地暴露出来了,猎人和商人们所考虑的是最大数量的眼前收获,根本不去考虑怎样保存资源。商业性的狩猎很快使相关的动物处于灭绝或濒危境地。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主义与近代以来的全球生态环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古代中国生态观的贡献与局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全球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24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虞衡是我国古代掌管山林川泽的政府机构的泛称,其职责主要是保护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制定相关方面的政策法令,虞衡官执行这种政策法令,这就是虞衡制度。《周礼·地官·山虞》记载了周代的虞官设置: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柞氏掌攻草木及林麓。秦汉时期,虞衡转称少府,但其职责仍为管理山林川泽,具体分管的有林官、湖官、陂官、苑官、畴官等。隋唐时期、虞衡职责有了进一步的扩展,管理事务范围不断扩大,据《旧唐书》记载,虞部掌京城街巷种植、山泽苑圃、草木薪炭供顿、田猎之事。宋元以后,除元朝设有专门的虞衡司以外,其他各朝都由工部负责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由少府到虞衡司再到工部,表明古代当政者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已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并开始从系统性的角度来考虑和管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虞衡制度及其机构基本延续至清代,可以说这一制度是中国对世界自然资源管理做出的制度性贡献。

——摘编自卜晓军、任保平《中国古代的朴素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实践》

材料二  左宗棠在就任陕甘总督、督办新疆(1867—1881年)紧张繁重的军事、政治、经济活动之外,对西北的生态环境建设,也推行了一系列朴素但却富有针对性的环保举措,主要集中在农业生态环境方面,而且首要目的是先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这与当时战乱刚过、元气未复的社会实际相适应的。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西部荒地渐少,生态渐转,民困渐苏,百业肇兴,民气日旺,气象一新的局面日渐形成。光绪帝因此在上谕中称赞左宗棠经营西北的计划井井有条,且其工作已渐著成效,要求他认真经理,以期次第就绪,教养有资。

——摘编自马啸《左宗棠对近代西北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虞衡制度的发展特征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左宗棠在西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背景及其作用。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272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中国西周至明清环保法制与生态环境状况

——摘编自周启梁《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通考——以土地制度变革为基本线索》

材料二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处于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加上严酷的战争环境,战争和大规模开荒,边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此边区政府先后组织科学技术人员对边区的土壤、农作物、森林、矿藏、水利等情况做了比较详尽的调查。通过修梯田、坝堰地等来保持水土,并进行了一些水利灌溉设施的修建。1941129日,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森林保护条例》、《陕甘宁边区植树造林条例》、《陕甘宁边区砍伐树木暂行规则》,规定了有关森林保护、砍伐、惩罚和奖励的政策。1941年边区在建设厅下设林务局,筹设实验林场及苗圃,进行科学实验培育优良树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边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摘编自李芳《试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生态保护工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明清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变化趋势,并说明明清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环境保护工作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75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远古时期,华北丛林密布,人口稀少,薪柴供应充足。战国时期,华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即已不甚丰富,已有宋无长木的说法。西晋时期,木炭竟成富豪们炫富之道具。进入宋代,人口大大增长,传统燃料的蓄积量急剧减少。宋庆历四年正月庚午,京城雪寒,诏三司减价出薪米以济之。靖康元年十二月金军兵临开封,宋皇降诏风雪大寒,小民阙乏柴薪,多致冻馁,皆朕不德所至。万寿山许军民任便斫伐

宋代冶铁业发展迅速,以宋代华北地区两大冶铁的产量来计算,原额铁合计宋制3530674斤,今制4214354斤,合2107吨,需消耗3371274798.5立方米木材,显然华北地区的植被状况不足以支撑长期用木炭冶炼钢铁的生产方式。宋以后北方冶铁业迅速衰落,而南方闽铁、广铁异军突起。金元以后,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急剧衰落,燃料扮演的角色也极为重要。

——摘编自赵九洲《宋代传统燃料危机问题新论》

材料二  1933年,罗斯福向国会呈交《通过开展有效的公共事业来救济失业及其它目的的议案》称:我建议设立民间资源保护队只在这些领域开展,其工作范围限定在森林工作,防止土壤侵蚀,抗洪及相似的工作。保护队所开展的项目主要有:保护森林资源,保护土壤资源和开展户外旅游。

森林资源保护是保护队最初开展的项目,保护林区工作主要是防止外部因素破坏森林,最主要的破坏因素为火灾。新政时期,保护队一共保护了2000万英亩林区免受害虫和树疾摧毁。

——摘编自谌炎《罗斯福新政时期的民间资源保护队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华北地区传统燃料危机严重的原因。并简析燃料危机给宋元时期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资源保护队对美国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的启示?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12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环保工作由专职的虞衡部门负责。配合虞衡职司的还有一定的惩罚法令。《唐律》详细、具体地规定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措施及对违反者的处罚标准。当时,山林川泽、苑囿、打猎、城市绿化、污水排放、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等都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围,政府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

——摘编自李玉皎、刘丰《从中国古代环保制度看现实环保法律的完善》

材料二  下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演变

1978-1992

经济增长加速,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在局部地区频发并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

1992-2012

迎来经济高速增长期,环保得到重视和加强,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高发多发

2012年以来

环境保护得到前所未有重视,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环保工作有效推进,并有效融入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摘编自吴舜泽等《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40年演变》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保护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指出其价值。

2)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演变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影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主要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其对我们当下建设美丽中国的启示。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12
26.

黄河宁,天下平。中华民族治理黄河史也是一部治国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形成了筑提、改道、分疏、束水攻沙等治河理论,以及挑水坝、石堤、放淤等治河技术。宋元两代在黄河设行(外)都水监专事河防;明清两代设河道总督职掌河政。清前中期,治河一直是国之大计,河工每年的正常支出大约数十万两。

——摘编自岑仲勉《黄河变迁通史》

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入海值军务未平、饲粮不继,清廷遂撇手河务,着直隶、河南、山东各省督抚饬令地方官吏疏液积源晓逾绅民等量力捐资。先是地方官绅百姓为自救计在新河道两岸修筑卑矮小埝,继而地方督抚在屡次向清廷推脱未果情形下勉强筑起差强人意的大堤,事实上将原河督的治河职责无奈地承担下来。然地方治河步履维艰、问题重重,这一切折射出清代统治基础之败落。

——摘编自贾国静、王凤青《选择的无奈: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

材料二  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3年,治黄工作由修防转入治本,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大批技术干部,分赴20多条支流进行水土查勘,收集第一手资料,在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了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综合治理规划。1954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实行以工代赈按劳记工等办法,许多包工队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方法,工效逐步提高。建国初的黄河治理,不仅顺利地度过了八次大汛,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与国家建设,而且开辟了利用黄河水灌溉华北平原的道路。

——摘编自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黄河治理的特点,并分析清朝前后期黄河治理的变化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的成效及原因。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容易 组卷次数: 203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材料一 长城区域是我国质史上森林分布的重要地区,但从明代尤其永乐迁都之后,随着这一地区冶铁、采木烧炭等行业的发展,很多地方斧斤如雨,喊听震天,导致明中后期许多地方山场树木砍伐尽绝,以致今柴炭价贵。明朝政府一直对皇陵山脉、名山、边境执行禁伐政策,但很多时候对于盗砍边林树木者沿边守备操防,不惟不能禁约.且索斧锯等钱,通同卖放。

——摘编自暴鸿昌《明代长城区域的森林采伐与禁伐》

材料二 中世纪时期,英格兰至少有400万英亩林地。随着16-18世纪进步观念不断被英国人接受,砍伐森林被视为征服自然、告别野蛮走向文明的合理行为。这一时期,英国森林覆盖率不断下滑,到1800年,英格兰与威尔士总共还有不超过200万英亩的林地。1875年,议会下议院特别委员会提出:新森林地区作为英格兰唯一幸存的原始森林,应该加以保护。187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森林法案》。1878年《埃平森林法》的通过制止了对埃平森林的圈占,并在四年后对公众免费开放。

——摘编自李鸿美《崛起的代价:16-18世纪英国森林的变迁》

材料三 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上台时面临严重的森林保护问题。他决心利用自己的职权,为保护森林而奋斗。他从国有森林中划定1.5亿英亩未出卖的森林,作为国家森林保留地,并把国家森林移交给农业部,下设森林局,按科学方法进行管理。1902年,国会通过新地开垦法案,规定从出卖国有土地的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兴办灌溉工程,并为此成立开垦局。罗斯福还创设5个国家公园,4个野生动物保留地,50个以上的野鸟保护地。

——摘编自吴于盧、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长城地区与16-18世纪英国森林遭到破坏的各自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后期英国森林保护措施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为保护自然资源所采取的措施及作用。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279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荀子·天论》中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汉代淮南王刘安指出: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在环保的措施上,商鞅变法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甚至断其手。秦汉以后,山林川泽归少府管理,具体分管的有林官、湖官、陂官、苑官和畴官等。宋太祖下禁捕诏,宋真宗下禁捕山鹧诏。明清时期,宗族制定族规,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措施。

——摘编自张涛等《中国古代的环境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煤得到广泛使用,煤燃烧时释放的滚滚浓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工业革命特色。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人们不久就发明了将氯转化为漂白剂的技术。钢铁业的发展,导致英国砍伐大量的树木,随着工业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密集,排水沟设施不全,各种疾病困扰着人们。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1831年成立了中央卫生调查委员会,倾听社会声音。在各地设立卫生医官,负责治理地方环境。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公共卫生法》,不久又颁布了《工人阶级住房法》,改造贫民窟,改善人们居住环境。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环保思想实践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实践的异同。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144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既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给其带来了沉重的负面效应,其中大气污染就是代价之一。1952年发生的伦敦烟雾污染事件,就是最为惨痛的教训之一。其实,早在19世纪,英国政府已经着手治理环境污染问题。1819年,英国政府召开讨论烟害的第一次委员会,并于1821年制定了《烟尘防止法》。1853年到1856年,伦敦和其他城市先后制定了《伦敦法》等有关防止烟尘的法律,又制定了《制碱业管理法》(1863年)《河流防治法》(1876年)。经过100多年的治理,伦敦终于摘掉了雾都的帽子,城市上空重现蓝天白云。

——整理自王肃之《英、美、日等国依法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与启示》

材料二  1973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计委副主任顾明在会上做主题发言时明确指出:有人认为,公害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可以不必注意这个问题。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我们国家,有的地方环境维护得好,有的地方污染却比较严重,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这是中国政府高层官员首次在公开场合承认中国也存在环境污染。

——岩流《中国的绿色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治污成功的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改革开放前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指出中国应当如何应对环境问题?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264
30.

中共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初的西汉人口不超过7000万,到1851年在清朝统治的范围内人口总数已突破4.3亿,增长了6倍。所幸中国传统农历的发明、完善和普及使农时的掌握变得简单易行,即使在边远偏僻地区的单独农户也能通过二十四节气做到不失农时。从中已能看出,他们拥有理性的、相对先进的生态观念。对自然的敬畏不可能没有消极的一面。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即使先知先觉的人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也找不到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途径。特别是在巨大的人口压力面前,生产更多的粮食成了头等大事,因此而造成的对生态入环境的破坏也只能听之任之。

——葛剑雄《中国传统生存智慧与生态观》

1)材料一中作者对中国古代生态观持何种态度?主要依据是什么?

材料二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恩格斯的观点?试举一例,以西方近代化历程中的史实来说明你的结论。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实现物质文明的同时,逐步实现了生态文明,西方民众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然而,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带有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原罪。它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代价的。它们拥有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却使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胡连生《论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态文明与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阐述这一问题出现的时代背景及应对举措。

4)综上,谈谈你如何认识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202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地关系的核心内涵及表征

时间轴

核心需求

主要人类活动

核心要素

人对作用的维度/强度

人对的认知

农业

文明

生存安全需求

农耕等

土地

一元人地关系/浮动中

人地相称

工业

文明

以工业品为

工业生产、能矿开发,城市扩张等

能源、矿产、土地、淡水

无边界的多维(围绕土地、水、能源、矿产等) 范围和强度急速扩大

人定胜天

生态

文明

以生态品为主导的精神需求

区分主体功能,核算生态价值等

生态环境

以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约束边界

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李小云、杨宇、刘毅《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材料二  1979 年《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在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环境保护被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89 ,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出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八项管理制度。同期,还陆续制定并颁布包括《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初步构成了一个环境保护的法律框架。2007 7月起,中国金融行业实施绿色信贷政策,截至2010年底,国家开发银行和国有4大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已达14506亿元。

——摘编自曲格平《中国环境保护四十年回顾及思考(回顾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文明对人地关系的重要影响。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1979年以来为协调人地关系而做出的努力。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01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城区域是我国历史上森林分布的重要地区,但从明代尤其永乐迁都之后,随着这一地区冶铁、采木烧炭等行业的发展,很多地方斧斤如雨,喊听震天,导致明中后期许多地方山场树木砍伐尽绝,以致今柴炭价贵。明朝政府一直对皇陵山脉、名山、边境执行禁伐政策,但很多时候对于盗砍边林树木者沿边守备操防,不惟不能禁约,且索斧锯等钱,通同卖放。

——摘编自暴鸿昌《明代长城区域的森林采伐与禁伐》

材料二  中世纪时期,英格兰至少有400万英亩林地。随着16-18世纪进步观念不断被英国人接受,砍伐森林被视为征服自然、告别野蛮走向文明的合理行为。这一时期,英国森林覆盖率不断下滑,到1800年,英格兰与威尔士总共还有不超过200万英亩的林地。1875年,议会下议院特别委员会提出:新森林地区作为英格兰唯一幸存的原始森林,应该加以保护。187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森林法案》。1878年《埃平森林法》的通过制止了对埃平森林的圈占,并在四年后对公众免费开放。

——摘编自李鸿美《崛起的代价:16-18世纪英国森林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明代长城地区森林遭到破坏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明代相比,16-18世纪英国森林覆盖率下降的不同原因,并概况19世纪中后期英国森林保护措施的特点。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09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注重环保立法,西周初期的《伐崇令》记载: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如不令者,死无赦。,春秋时期齐国规定: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吕氏春秋》中提出了四时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不敢灰。秦朝《田律》对动植物资源等保护对象以及违规处罚办法都做了具体规定。汉武帝时期大臣曾奏请制定关于水利灌溉的法律来规范的指引生产。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森林破坏严重,但是一旦停战便会植树。唐代凡是毁坏树木的都要以盗窃罪论处。宋代开封宣和年间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近,春夏之间望之如绣。明清时期,一些地区宗族制定族规,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措施。

——摘编自张涛《中国古代的环境思想与实践》等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引起美国朝野的震动,并推动全世界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切关注……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以预防为主方针的各项法律制度。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思想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环保思想实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保护进程加快的有利因素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32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治蝗工作是地方自行负责的事务,在地方政府的监管下,召集当地民众进行捕蝗救灾行动。 虽然民众的治蝗意识有所提高,对蝗虫的生活史、成灾 原因等有了更全面的科学认识,但科学治蝗意识并没有得到全国普及。村民视蝗虫为神虫,治虫担心惹神佛之怒,因而只是进行驱逐。 祭祀蝗神是地方村民对于蝗灾最普遍的反应。 各地并不重视蝗灾预防工作,不进行查蝗查卵,只希望挽救于成灾后。治蝗方法以传统人工扑捕法为主,新式化学品除蝗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但是由于物质资源的匮乏,大规模药械治蝗还没有实现。 这致使当时蝗患反复出现, 治蝗效果有限。

——摘编自赵艳萍《民国时期的蝗灾与社会应对》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蝗灾仍然频发。 1949-1956 ,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对防治蝗灾高度重视,确定了治蝗工作打早、打小、打了的方针。成立专门的治蝗领导机构,建立责任制。 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民众被广泛动员起来,加入捕蝗、灭蝗的队伍,使之成为一种群众性运动。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常规的飞蝗预测预报机制。推广机械药物灭蝗,并从苏联引进了飞机灭蝗技术。通过治淮、治黄工程和官厅水库的兴建,改善蝗区的生态环境。

——摘编自江满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蝗灾治理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时期治蝗效果有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与民国时期相比新中国治理蝗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254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远古人民就禁杀、禁食、禁止触摸被尊奉为图腾对象的动物和植物,同时把太阳、月亮、山川、植物等视为神灵。《吕氏春秋》中规定春夏秋冬四时之禁,如果违反规定砍伐用林或捕杀野生动物将执而诛罚之。《国语。鲁语》记载鲁宣公夏天在泅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认为他破坏了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的制度,把他的渔网撕坏扔掉。老子说:天地道者,万物之奥也”.“道生之,德言之。《易传》提出天人合德

——编门朴会阳《色议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生态观》

材料二  独立后的美国,大片森林和草原都变成了农场和工业城市。到罗斯福总统任期内,划定了国有森林、国家公园和国家保护区等。目前美国的300多处国家公园,每天都有人向民众进行生物多样性教育。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描绘了一个没有乌叫没有生机的世界,引发了大讨论,促使422日地球日的诞生。后来通过的《污染防治法》规定,企业污染的防治要从源头处理。3M公司从1975年开始清洁生产,并从这个过程中获得8亿美元的经济效益。政府还开始尝试垃圾的分类回收,发给居民不同类别的垃圾箱。

——摘编自王欢《美国生态环境保护历史与现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生态观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保护环境采取的措施及原因。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253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西周至明清环保法制与生态环境状况表

朝代

土地制度

生态环保职官设置

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形式

全盛时期全国人口数量(万人)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

职官

行政级别

西周

土地原始国有制

大司徒为首的环境职官体系

法、令

1000

良好

封建土地国有制

虞部(生态环保职能完备)

较低

令、农书

5200

合理开发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

明清

封建土地私有制(私田占主体地位)

虞部(生态环保职能被取消)

较低

农书

610041000

西部地区环境开始恶化

——摘编自周启梁《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通考——以土地制度变革为基本线索》

材料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处于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加上严酷的战争环境,战争和大规模开荒,边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此边区政府先后组织科学技术人员对边区的土壤、农作物、森林、矿藏、水利等情况做了比较详尽的调查。通过修梯田、坝堰地等来保持水土,并进行了一些水利灌溉设施的修建。1941129日,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森林保护条例》、《陕甘宁边区植树造林条例》、《陕甘宁边区砍伐树木暂行规则》,规定了有关森林保护、砍伐、惩罚和奖励的政策。1941年边区在建设厅下设林务局,筹设实验林场及苗圃,进行科学实验培育优良树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边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摘编自李芳《试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生态保护工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明清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变化趋势,并说明明清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环境保护工作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19
37.

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就为人类社会所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环境保护立法,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但由于有诸法合体的立法传统,环境保护立法并没有形成专门的法典,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大多存在于律例、诏令、禁令之中。大禹曾有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纲害,以成鱼鉴之长。秦朝颁布的《秦律》中《田律》规定:春三月,母敢伐林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汉代环境保护立法基本延续了先秦时期的立法模式,文书《四时月令五十条》发展了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和林木、动物、水资源的思想,是对先秦以来以时养禁、用养结合的生态观的继承。唐宋两朝在继承前代基础上,注重环境资源的保护,主要以诏令形式进行保护,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力度也更大。元代统治者在环保立法上更侧重调整人与草原、生物之间关系。明清时期,环保立法继承汉唐又有所发展,环境保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但由于人口剧增,传统立法已无法适应明清现实状况,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摘编自程瑜《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立法及其分析》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来,欧洲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此欧洲国家纷纷进行了相关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到19世纪,英国将防治大气污染的理念正式提上议案,1863年国会通过了第一个《工业发展环境法》,限制制碱行业的排放量。1906年又进一步完善《工业发展环境法》,对散发有毒有害气体的行业进行分类,控制有害气体的排放。1955年全世界第一部有关空气污染的法案《清洁空气法案》在英国正式生效,不仅对工业废气排放进行管控,更对家庭排放的废气进行严格的限制。

德、法两国在二战结束后纷纷制定了许多环保法律,德国颁布了《水政法》、《原子能法》等多部保护环境法规,法国在50年代以后也制定了诸如《大气与气味污染法》、《废弃物与资源回收法》等环保法律,1996年颁布的《空气和能源合作利用法》,更是成为了法国防治空气污染的一项里程碑式法案。

——摘编自韩秀《欧洲工业化以来的环境危机与治理研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古代环保立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西欧国家环保立法与我国环保立法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89
3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环保工作由专职的虞衡部门负责,唐诗有曰:“虞衡斤斧罗千山,工命采斫代与椽。配合虞衡职司的还有一定的惩罚法合。《唐律》详细、具体地规定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措施及对违反者的处罚标准。在唐代,山林川泽、苑囿、打猎、城市绿化、污水排放、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等都被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围,政府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

——摘编自李玉皎、刘丰《从中国古代环保制度看现实环保法律的完善》

材料二  我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与土地制定变迁基本同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上古至春秋时期是原始土地国有制时期,西周作为原始土地国有制发展的顶峰,其环境保护法制也同样十分完备。第二个阶段,从战国到唐代是封建土地国有制时期。秦汉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国家不再参与土地耕作管理,国家赋税只与登记有制时期。秦汉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国家不再参与土地耕作管理,国家赋税只与登记在册的纳税、土地面积直接相关,与土地周边生态环境不再发生直接联系。西汉之后,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司徒退出了对农业的管理。隋唐时期具有极强的环境保护职能色彩的虞部在元代时被取消。第三阶段,从北宋至清代,封建土地私有制继续发展。这一时期,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土地兼并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环境保护法制在清代中后期完全解体。

——摘编自周启梁《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通考——以土地制度变革为基本线索》

材料三  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演变

1978-1992

经济增长加速,迎来高速增长期,当此同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开始显现,环境问题在局部地区频发并且益严重。一些地方和部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抓经济手硬、抓环境手软,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

1992-2012

掀起新一轮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长达20年高速增长期,环保得到重视和加强,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促使钢铁、水泥等项目纷纷上马,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多发。

2012年以来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启动,环境保护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环保工作有效推进,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摘编自吴舜泽等《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四十年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代针对环境保护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政府环境保护职责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演变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影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主要因素。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243
3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徽州人口快速增长,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51.51口,远高于全国平均数。徽州基本无大的耕作平原,山多地少是徽州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徽州不仅可耕田地少,而且田硗地瘠,不利农耕,而向山要田更加剧生存危机。从明代至清代中前期,徽州人均田地和全国总数相比,差距不断拉大,故此,徽州人不断向周边地区移民;这时新儒贾观及商业观也扩散开来。徽州的九都616户居民,为士者14户、务农者180户、事工者48户,经商者216户,从事其他职业者24户,职业不明者134户,徽州其他地方基本也是这种状况。

——摘编自徐国利《明清徽州人地矛盾问题再研究》

材料二  英国原本森林资源丰富,但由于工业的发展、大农场及家庭等对森林资源的大量消耗,到18世纪英国的森林资源严重短缺,出现了能源危机。但英国在18世纪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发明了能够高效利用本土丰富的煤炭资源的技术-改良蒸汽机,从而突破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实现了经济的起飞。相当长时期内,人们过度相信市场配置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奉行自由放任政策,结果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后果,最终又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需要公共权力的介入,这也是19世纪下半叶英国环境问题加重并开启社会改革议程的历史背景,从而推动走上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之路。

——摘编自滕海键《论经济史研究的生态取向》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清时期徽州发展问题凸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徽州与18世纪英国发展问题带来的不同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生态治理的经验。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277
40.

人类防治疫病的历史为当今各国的公共卫生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罗马伴随着对外征战和城市的扩大,曾发生过多次瘟疫。但当时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于是大量修建神庙,定期向神献祭,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修建了许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作为维护城市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

——摘编自刘琳琳《古罗马城输水道、排水道的建设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

材料二  18311848年英国曾爆发了两次霍乱,当时正值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拥挤的住房、恶劣的卫生环境加剧了霍乱的流行,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改革者们认为,预防疾病要比遭受这些疾病带来的后果更划算,他们推动议会在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组建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卫生机构,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就此展开。

——摘编自毛利霞《19世纪中叶英国霍乱与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

材料三  按照布罗代尔的研究,在前近代时期,欧洲城市,公共卫生情况大同小异,人们一般通过排放污水管道处理污水(主要是雨水),通过清洁工处理固体垃圾。直到18世纪,巴黎、伦敦的河畔依然成为人们自由大小便的场所;城内街道无清扫街道章程,是以各街道泥淖拉杂,堆积甚多;饮水也成问题因为居民什么东西都往河里扔。糟糕的卫生状况导致疾病尤其是传染病极易流行。

19世纪前后,欧洲城市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9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使得这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罗马和英国在疫病防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叶英国公共卫生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相比于前近代时期,19世纪欧洲公共卫生事业进步的表现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条件有哪些?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99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防洪记载较多,除黄河下游大量修防外,海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出现了堤防。把堤防按险要程度分为两类六等,冬春备料修缮,调丁夫常达10万以上。宋代对黄河水文特征已有较多认识,将季节性涨水分为10期,根据经验可以预估汛水的到来。王安石提出新开浚手段,曾对黄、汴等河试行机械疏浚。有铁龙爪扬泥车法波川耙等。北宋防洪议论很多,提出两河不能并行、迁城色以避之、东西还徒不要以人力干涉。只能因其所向宽立堤防,约担水势,使不致大段漫流等,牵涉到当权的政治斗争。北宋河防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曾编河防书292卷,已失传。

——摘编自毛振培、谭徐明《中国古代防洪工程技术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一直把防洪当作安民兴邦的大事。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防汛组织机构。编制了各大江河流城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和必要的补充修订规划。加固新建堤防海塘27余万千米,大中小型水库8.5万余座,大中型水闸3500多座,重点整治了河道,开辟行蓄洪区98处,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9万平方公里。建立报汛站8600多个,水文自动测报系统200多处。应用计算机、气象卫星等高科技手段预报洪水。制定和颁布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和防汛条例等法规。胜利地抗御了长江1954年,松花江1957年,黄河1958年、海河1963年、淮河1991年、珠江1994年、长江1998年松花江1998年等20多次大洪水,累计减少经济损失1.5万亿元以上。

——摘编自程晓陶《新中国防洪体系建设7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河防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宋代相比.新中国洪水防治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权力与灾害应对的认识。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232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定河属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频仍。康照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主持冶河,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有近2000名河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的40年内,下游漫溢、决口达20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

——据(清)《永定河续志》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100
43.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灾难从来没有缺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2 年开春时,连续的干旱,使河南省几乎所有的河道里都干枯。没有水就无法播种,也就意味这一年将颗粒无收。没有水,人、畜也将无法生存。干旱还引来了蝗虫灾害,原有的头年农作物,被蝗虫啃食殆尽。旱灾,蝗虫灾席卷了整个黄河中下游所有地区,受灾最严重的是抗战期间征粮纳税最多的河南,全省没有一个县得以幸免,全省绝收,遭遇特大饥荒,全省大约有150万灾民已经饿死,300 万外出逃荒者饿毙于路途者不计其数。大灾面前,政府封锁消息,施救无力,人民离乡背井,卖儿卖女卖身,人相食的惨剧每天都在.上演。想发国难财的奸商乘机哄抬粮食价格,而打着抗日旗号的军队也在不断地征粮征税,而某些不法的地方官员,则把救灾粮款无耻的中饱私囊。

——摘编自宋致断《1942: 河南大饥荒》

材料二  1952 125~8日,一场灾难降临了英国伦敦。大雾笼罩着伦敦城,大批工厂的烟尘排放,又值冬季大量燃煤供暖,居民燃煤排放的煤烟、粉尘等污染源在高气压无凤状态下蓄积无法扩散,烟和湿气积聚在大气层中,致使城市上空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能见度极低。许多人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流泪不止。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一时爆满,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就达4000多人。两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这就是骇人听闻的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的毒雾事件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1956年, 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出炉。1968 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20世纪80年代,伦敦摘掉了雾都的帽子。

——摘编自郭漫主编的《历史上的今天》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河南旱灾和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河南旱灾造成大量贫民死亡和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形成的原因。

3)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这两起灾难给我们哪些启示。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259
4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减少大疫带来的损失,自西周以来,我们就有一套医在王官的官方医疗制度,即以政府的力量参与到医药行政、医疗组织乃至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去。唐代开始创建州一级的医疗体系,宋代将其下沉到县级,基层社会医疗体系初步得以建立,极大提升了普通百姓在瘟疫面前的自保能力。除此之外,政府也会拨付款项,积极动员民间力量参与到对病患的救治和疾病防控中来,许多地方富商士绅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地方的施医局等医疗机构多为临时设立的应急机构,太医院虽为常设,服务范围大多只限于皇室,宫廷高水平的医师很难参与到民间一线的防御工作中,地方的普通医师又缺乏监管,以至于出现庸医泛滥的局面。

——摘编自《古代防疫制度》

材料二  明清是瘟疫流行的又一高峰期。恰恰在这一时期,包括西医在内的西方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对于这种完全迥异于中国传统的防疫手段和方法,国人表现出了强烈的疑惑、排斥,最终在良好瘟疫防治效果的实证下,国人逐渐接受、认可了这一防疫思想和方法。随着近代包括东北鼠疫在内的大瘟疫的发生和防治,我国近代的卫生制度和防疫机制,在冲突和调适中逐渐建立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外国传教士,还是国内的知识阶层及民众,都在这一裂变中发挥了或引介、或口口相传的推动作用,更离不开晚清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强制推动之功。总之,近代防疫制度和卫生制度在瘟疫防治中建立了。它的建立,不仅有别于传统中国的防疫习俗,更为重要的是,它推动了中国疾病防疫标准和防疫机制的国际化。

——摘编自杨银权《中国近代防疫体制建立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疫病防治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防疫机制建立的背景,并说明其影响。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84
4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吸取《周易》智慧,最早阐述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孔子认为君子不但要知天命,更要畏天命,他从出发,提出钓而不纲(结网),弋不射宿(巢宿),把不合时宜的滥伐幼树和捕杀幼兽斥为不孝。在孔子看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提倡节用而爱人,赞扬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摘编自任俊华等《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

材料二  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东南地区被围垦的湖泊达数十个,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大量湖泊消失或萎缩,造成涝无蓄泄之所,旱无荫灌之水的局面,水旱之灾明显增多。朝廷多次下诏禁止围田并展开废田还湖行动,但这些禁令并没有很好执行,围湖围田皆为豪宗,且政府为安置流民,时禁时围,东南地区盲目围田的势头始终持续。

——摘编自张建民《对围湖造田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南宋东南地区围田现象严重的原因及影响。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278
4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西周至明清环保法制与生态环境状况

——摘编自周启梁《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通考——以土地制度变革为基本线索》

材料二  中国古代史上两大区域的人口数量(单位:万)

时期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4117

1448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

2789

1915

唐天宝十一年(752年)

3174

2398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

2841

4257

明弘治四年(1491年)

2432

5177

——数据源于张国雄《长江人口发展史论》

材料三  丝绸之路被誉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世界文化的大运河。西北丝绸之路正式被官方开通,始于汉代的张骞通西域(遣副使访问中亚、南亚及西亚各国)。当时我国的冶铁技术、铁器、井渠法传入西域,西方的玻璃、琉璃等特产和葡萄、苜蓿、石榴、胡桃等植物传入中国。印度的艺术、佛教、音乐、舞蹈等也传入中国。东汉末年,由于匈奴控制西域一带,丝绸之路一度梗阻。唐代是丝绸之路达到最终繁荣的时期,阿拉伯和欧洲商旅往来不断,将中国与当时强大的东罗马两大文明古国联系起来,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占领了陇右、河西,丝绸之路梗阻。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西北丝绸之路日渐衰退。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明清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变化趋势,并说明明清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简析长江流域人口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西北丝绸之路繁荣与日渐衰退的原因。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95
4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历史资料统计,明以前的洞庭湖区水灾平均83年一次,明代后期平均20年一次。……长江在晚清时期(1840年到1912年),总共溃决30次左右。涝灾以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太湖地区等为最巨,一般年份受涝田亩均在千万亩以上。

——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二人口的大量增加,导致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难以承受,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移民垦荒。……到晚清这种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垦殖区域扩大到东北、内蒙古、西北、华南、长江流域等地区。

——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三洞庭一湖为川黔楚众水之总汇……滨湖居民狃于目前之利,围筑圩田,侵占湖地,而地方官又意存姑息,不行禁止。若湖地渐就湮郁,则夏秋水发之时漫衍冲决,为泽国田庐之患,倘或跨州连邑所在淹浸……

——《清高宗圣训》卷131

材料四南河岁费五六百万金,然实用之工程者什不及一,余悉以供官吏之挥霍。河帅宴客,一席所需,恒毙三四驼,五十余豚,鹅掌、猴脑无数。……骄奢淫逸,一至于此,而于工程方略,无讲求之者。

——《清史纪事本末》卷45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洞庭湖地区水灾所呈现的趋势。

2)根据以上材料,简析洞庭湖地区水灾发生的人为原因。

3)根据对水灾成因的分析,请你提出根治江、湖水患的建议。(至少四条)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39
4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注重环保立法,西周初期的《伐崇令》记载: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如不令者,死无赦。,春秋时期齐国规定: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吕氏春秋》中提出了四时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不敢灰。秦朝《田律》对动植物资源等保护对象以及违规处罚办法都做了具体规定。汉武帝时期大臣曾奏请制定关于水利灌溉的法律来规范的指引生产。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森林破坏严重,但是一旦停战便会植树。唐代凡是毁坏树木的都要以盗窃罪论处。宋代开封宣和年间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近,春夏之间望之如绣。明清时期,一些地区宗族制定族规,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措施。

——摘编自张涛《中国古代的环境思想与实践》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思想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环保思想实践的原因。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引起美国朝野的震动,并推动全世界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切关注……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以预防为主方针的各项法律制度。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保护进程加快的有利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今环境保护措施,对当今中国加强环保的启示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48
4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美国迎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高潮。过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居民将粪秽等生活垃圾直接倾入河中,固体废弃物的增加使街道的卫生状况急剧恶化.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为传染病大规模暴发埋下隐患。自由放任主义影响下的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对各种城市问题持漠视态度,致使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城市中滞后的卫生防疫措施导致死亡率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民众强烈地意识到卫生防疫的重要性,各城市兴起了以公共卫生机构建设、环境治理和疫病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公共卫生改革运动。

——据(美)洛瑞克莱门《美国公共卫生》等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都市发展进程加快,使都市公共卫生面临严重挑战。租界行政当局基于安全与健康的需要,1898年成立了正式的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启动了近代上海的公共卫生事业面对租界卫生示范的刺激,华界政府在卫生领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各种社团组织为维护民族大义、或基于共同利益,不仅参与政府组织的卫生建设之中,而且独立开展了公共卫生宣传工作、社团举行的清洁运动、劝止吐痰运动、健康比赛等。加强了市民的疾病预防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与公共意识,促进了都市社会的凝聚和整合。政府和社会力量对公共卫生设施的共同投入,推动了上海市政的建设和都市文明的进程。

——摘编自彭善民《公共卫生与上海都市文明》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城市公共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的健康和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曾经在旧社会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鼠疫、天花、黑热病、回归热,斑療伤寒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在解放后不长的时间内,就陆续被消灭或基本消灭。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健康安全,保障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世纪中后期美国公共卫生困境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上海为例,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公共卫生建设的意义。

古今中外城市化进程 中等 组卷次数: 188
50.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世纪,雾都一词成为伦敦的标签。20世纪以来,英国倾力治污,使伦敦的天空从滚滚毒雾到重现蓝天白云。这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借鉴。

材料一(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农业社会的舒适生活,称之为快乐的英格兰

——阎照祥《英国史》

材料二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材料三(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

——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快乐的英格兰时期英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特征。比较材料一、二,结合史实说明,工业革命使英国在政治、经济的近代化道路上发生了什么重大意义的变革?

2)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据材料三,指出英国政府倾力治污给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哪些借鉴?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26
5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季节节律观是对我国古代传统森林观的高度概括,西汉时贡禹说:如果斩伐林木没有节制的话,会有水旱之灾的.晁错指出焚林斩木不时,命曰伤地(破坏地力)。宋、明王朝在边境地区广种边防林作为天然屏障。清代丁辅臣《劝民种树俚语》以俚语的形式要求黄土高坡的居民在庄前庄后,山洞沟城,多栽些杨柳榆杏各样树科,因为它们能吸云雨,能补地缺,能培风水,能兴村落

——据《中国传统森林观浅议》

材料二  1909年农工商部官员在一份奏折中指出:讲求农林为振兴实业最要之一端我国林业荒废,则凡修整铁路,架设电线,构造船舶,以至民间器具之用,不得不仰给于外邦此利权所以外溢也1909年,农工商部官员也在一份奏折中主张:每年择优等生留学各国,调查考验,得其精详,而可为经理国有林之实用……”

——《晚清时期国人对林业的认识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森林保护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森林保护思想的变化及其时代背景。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10
5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减少大疫带来的损失,自西周以来,我们就有一套医在王官的官方医疗制度,即以政府的力量参与到医药行政、医疗组织乃至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去。唐代开始创建州一级的医疗体系,宋代将其下沉到县级,基层社会医疗体系初步得以建立,极大提升了普通百姓在瘟疫面前的自保能力。除此之外,政府也会拨付款项,积极动员民间力量参与到对病患的救治和疾病防控中来,许多地方富商士绅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地方的施医局等医疗机构多为临时设立的应急机构,太医院虽为常设,服务范围大多只限于皇室,宫廷高水平的医师很难参与到民间一线的防御工作中,地方的普通医师又缺乏监管,以至于出现庸医泛滥的局面。

——摘编自《古代防疫制度》

材料二  明清是瘟疫流行的又一高峰期。恰恰在这一时期,包括西医在内的西方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对于这种完全迥异于中国传统的防疫手段和方法,国人表现出了强烈的疑惑、排斥,最终在良好瘟疫防治效果的实证下,国人逐渐接受、认可了这一防疫思想和方法。随着近代包括东北鼠疫在内的大瘟疫的发生和防治,我国近代的卫生制度和防疫机制,在冲突和调适中逐渐建立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外国传教士,还是国内的知识阶层及民众,都在这一裂变中发挥了或引介、或口口相传的推动作用,更离不开晚清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强制推动之功。总之,近代防疫制度和卫生制度在瘟疫防治中建立了。它的建立,不仅有别于传统中国的防疫习俗,更为重要的是,它推动了中国疾病防疫标准和防疫机制的国际化。

——摘编自杨银权《中国近代防疫体制建立探析》

材料三  建国初期,中国疾病谱以传染病为主,公共卫生服务就显得更加重要。1952年,美军对我国东北、青岛等地投放细菌武器,中央人民政府发起反对美帝细菌战的防疫运动,在全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到1959年,爱国卫生运动取得巨大成就。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基本绝迹,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疟疾等几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也得到了有效的防治。

——摘编自江宇《治病即治国:爱国卫生运动和新中国的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疫病防治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防疫机制建立的背景,并说明其影响。(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能够有效防治疾病的原因。(5分)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17
5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潘季驯,明朝中期官员、水利学家。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开始,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止,他奉三朝简命,先后四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二十七年,为明代治河诸臣在官最长者。特别是后两次,治河大权全归于潘季驯,朝廷特准便宜行事。潘季驯在一生四次治河中,不辞辛劳,上到河南,下至南直隶,多次深入工地,对黄、淮、运三河提出了综合治理原则。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他吸取前人成果,创造性的提出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思想,发明束水冲沙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中国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著有《河防一览》《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留余堂集》等。

恩格斯曾经评价潘季驯说:潘氏分清遥堤之用为防溃,而缕堤之用为束水,为治导河流的一种方法,此点非常合理。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写道:潘季驯的这些理论,是多年的实际经验,考索而得,在当时是难能而可贵的。

——摘编自互联网《潘季驯》

1)根据材料概括潘季驯治理黄河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潘季驯治理黄河产生的影响。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149
5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0年以前世博会一览表(部分)

时间

1851

1855

1862

1867

1873

1876

1878

1883

1889

1893

1900

举办国

英国

法国

英国

法国

奥地利

美国

法国

荷兰

法国

美国

法国

1851年,英国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展出的产品主要有:轨道蒸汽牵引机、蒸汽锤、高速汽轮船、起重机等。1876年,美国世博会上展出的产品主要有:电报机、留声机、贝尔电话机、照相机等。

材料二 150多年来,世博会不仅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还是全球各种文化交流的盛会,形式多样的会议和论坛对于思想的碰撞和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第一次出现了主题和主题演绎的概念。……以展示物质产品和技术为主的世博会,也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新型世博会。

——乔兆红《世界博览会与世界整体发展》

材料三1933年以来世博会一览表(部分)

时间

举办家

主题

时间

举办国

主题

1933

美国

一个世纪的进步

1982

美国

能源:世界的原动力

1935

比利时

通过竞争获得和平

1984

美国

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

1937

法国

现代世界的艺术和科技

1985

日本

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

1939

美国

明日新世界

1990

日本

人类与自然

1958

比利时

科学、文明和人性

1998

葡萄牙

海洋:未来的财富

1962

美国

太空时代的人类

2000

德国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1964

美国

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2005

日本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1970

日本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2010

中国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974

美国

无污染的进步

2015

意大利

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

 ——摘编自《历届世博会主题一览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世博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现代新型世博会的含义。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11
5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已出现垃圾一词.在当时的都城杭州,打扫街道、疏通沟渠或排水沟、清运垃圾等,都由政府差雇人员来负责.只是因为粪便可以用作肥料,是由私人经营的,但政府亦行监管之职.明朝的城市卫生管理比宋朝更先进一步,在北京城就有排污管道,也形成了垃圾处理产业链.譬如垃圾粪便,每天都会有专职人员负责回收后,再运到乡村出售,用于耕作肥田.清初的一些城市,对于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还会进行分类,并有专门的人清运回收

——摘编自钟芳《古代的垃圾处理与分类》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垃圾处理有了较大的发展.“七五计划期间,在生活垃圾处理中,填埋技术和焚烧技术主要是借鉴国外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了一些适合我国垃圾情况的处理工艺和设备.1991年国家提出,重视开发垃圾综合利用技术,逐步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减容化、资源化的总目标”.“九五计划期间,城市生活垃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技术标准和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国家的垃圾处理技术政策、管理体系等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并且由于国家投资倾向于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研制了大批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以及处理关键技术设备.“十五计划期间,国家加大了对生活垃圾处理的投资,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我国逐漸形成了适宜本国的垃圾处理技术和运营方式.“十一五规划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垃圾处理的投资

——摘编自《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垃圾处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垃圾处理技术发展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垃圾处理的意义.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33
56.

英国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近代法治国家,法治在其国家治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而广泛的作用,同时也深刻地印证英国的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日益显现。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加之霍乱等瘟疫的频繁爆发,推动了政府干预公共卫生。19世纪30年代,英国在流行病肆虐的恐慌中,开始出现政府干预控制疫情的迹象。《1848年公众健康法》是英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干预公共卫生,明确国家和政府在维护公共健康中的职责与作用,提出建立卫生管理机构的必要性。为了规范防疫制度,1867年英国又制定新的《防疫法》。

——摘编自赵玉兰、吴俊《英国公共卫生运动的领导者:约翰·西蒙)

材料二  近代以来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部分法律

——据梅雪芹《历史学与环境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近代英国加强公共卫生立法的背景及主要意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英国环境治理的特点,对中国有何借鉴意义?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257
5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蝗灾是我国古代仅次于水旱灾害的自然灾害。徐光启认为,蝗灾的破坏性比水旱灾害更为强烈。正因为蝗灾给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早在殷商时代,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蝗灾记录。中国古代蝗灾的发生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公元2世纪达到第一个高峰,共发生21次,平均5年发生一次。从公元9世纪开始,蝗灾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到公元14世纪又达到一个高峰,共发生38次,平均3年发生一次。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中国历代政权对粮食安全问题是相当重视的,而且有一系列制度对粮食安全进行保障从土地政策来说,汉代早期,政府曾给无业流民发放林地,供其耕种、安居;从经费支持来说很多朝代都有减免赋税的政策,并发放贷款给农民购买耕牛、种子等农用品;从技术来说,政府组织编写图书来推广农业技术、发展水利等。从土地到资金到技术,政府都推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特别难得的是,在传统自然经济时代,政府就开始有意识地对粮食市场进行调节和干预。在丰年,以平价收购粮食进行储备,到荒年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给农民,以平抑危机。

——摘编自洪蔚《古代中国的粮食安全与危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蝗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蝗灾对中国古代统治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归纳古代中国历代政权重视粮食安全的表现。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50
5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  近代中国知识界较早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措施。1933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

广州市政政府制定领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治理》

材料三  1952年,处于急速发展期的英国伦教,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125日至108,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肉,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启示录:1952,被雾霾扭转的英国》

1)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了什么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空气污染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英两国在处理类似问题上的异同点。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环境保护的看法。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23
59.

2010111日零时开始,我国正在进行着第六次人口普查。这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对国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血缘宗法制度下,人们非常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传统观念。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

材料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传统生育观念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城乡居民普遍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和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的号召。2001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渐形成,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材料三: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长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四:毛泽东说:“…… 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增,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材料五:机器和居民正在以加速度增长,生态环境很可能会极度恶化。现今世界人口一直在快速增长,因为不断增长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力能够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而医学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措施的先进又降低了死亡率。因此,尽管人类花了几百万年才在1830年达到第一个10亿人口,只需15年使能达到第四个10亿人口。……生态困境并不仅限于美国,它已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播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中国人生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不同观念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英中两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

3)根据材料五,提炼作者的核心观点。

4)上述材料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哪些借鉴?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71
6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年间,苏州有染布作坊64处。苏州人口众多,大量垃圾投入河中,加之房屋 逼侵河道,河水污染十分严重。苏州居民大部分饮用浅井水,郊区居民直接饮用河水,导致源 性疾病普遍流行。乾隆二年(1737,苏州府立《永禁开设染坊污染河道牌》;道光十五年 (1835,立《禁止在公所公地堆积污秽有碍行走碑》,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宣统二年(1902, 苏州府设立卫生科,负责管理清道、防疫、考验医务及官立医院。从1907年开始,苏州商务总 会参与粪业管理,既"合卫生之宗旨,又达自治之目的"

——摘编自李玉偿《环境与人:江南传染病史研究1820—1953

材料二 19世纪三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一大批改革者的推动下,英国议 会通过了《1848年公共卫生法》。该法案标志着中央政府开始放弃自由主义原则,突破地方自 治的传统,加强对公共卫生领域的管理。法案在供水、排污垃圾处理、住房等问题上规定了政 府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设立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共卫生机构——中央卫生委员会,对公共 卫生进行国家层面上的管理和监督。

——摘编自倪念念《论1848年英国公共卫生法案》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苏州河水污染严重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848年公共卫生法》颁布的背景。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苏州与英国在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异同点。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中等 组卷次数: 145
6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地位问题,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指出:历史的创造者不是地理区域,而是人,是主宰和发现这些地理区域的人。美国史学家威廉·克罗农则称:人类并非创造历史的唯一演员,其他生物、大自然发展进程等都与人一样具有创造历史的能力。如果在撰写历史时忽略了这些能力,写出来的肯定是令人遗憾的不完整的历史。

——摘编自梅雪芹《从的角度看环境史家与年鉴学派的异同》

运用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评价其中一个或两个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263
6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欲使世界史昌盛于历史学者当中,需要拆除三座堂皇的壁垒。第一座壁垒透过单独的民族国家孤立地思考过去。这种陈旧的思考方式通常带有民族主义或例外论的色彩,而这种情绪有时甚至也存在于历史学家当中,以致令他们难以对自己的国家进行批评。

世界史研究的第二座壁垒则是将自己在地球所处的这个区域看作一切事物的中心。历史学者往往竭力追问哪个地区更好,为何此地区成功而彼地区失败,为何西方衰落而东亚崛起等问题。很多学者在反对国家中心主义的同时走向区域中心主义,但后者也可能成为必须被克服的另一个盲点。

……至此,我们遭遇了第三座壁垒,阻碍我们完成一部包罗万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人类中心主义。它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定义着我们这一学科的特征,而今,如同古老的民族中心和西方中心主义一样,遭受到挑战。在新一代史家看来,世界史应当不仅聚焦于人类之网,也应关注生命之网,亦即这个星球的生态。

——摘编自(美)唐纳德沃斯特《什么是世界史》

长期以来,人们对世界史的认识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请从材料中提取任意一个观点加以评析并形成新的见解。(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189
6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年份

法律法规

1978

首次将环境保护写入宪法

1979

通过《环境保护法(试行)》

1983

正式确立了环境倸护的基本国策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保政策

1989

正式颁布《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1990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八项制度

1993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1994

《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以及九五计划纲要中,我国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和指导方针

1995

《大气污染防治法》《国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996

明确提出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环境保护思路,颁布《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嗓声污染防治法》

1997

《节约能源法》

1998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2000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根据《新中国70年环境规制政策变迁与取向观察》编制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紧扣材料,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偏难 组卷次数: 284
6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只有一个地球》为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供的背景材料,材料由40个国家提供,在50多个国家152名专家的协助下完成。该书呼吁各国人民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下表为该书不同中文版译序节选:

版本

中文版译序节选

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74年版

这本书围绕人类环境问题,散布了许多错误的、反动的论点迎合了超级大国和垄断集团的需要。妄图使人们相信解决环境问题是根本不用去触动造成污染的主要根源——资本主义这一罪恶制度,妄图转移世界反殖、反霸、反帝斗争的大方向。为了便于在这一领域中与帝、修、反开展争锋相对的斗争,我们把《只有一个地球》一书译出,作为反面教材,供领导和有关同志批判。

1983年版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

本书指出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呼吁中国人民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对于推动各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有着广泛的影响。

1997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将本书列入绿色经典文库

当年出席斯德哥尔摩会议的中国代表成员曲格平在为它写的序言中将其称为世界环境运动史上一份有着重大影响的文献。

根据料中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必须史论结合。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容易 组卷次数: 239